听闻这段跨越时空的往事,刘盈及其臣僚皆感慨不已。
刘盈温言道:“徐先生不必伤怀。暴秦已亡,如今是大汉天下。海内一统,百姓安乐。先生一族,既是华夏苗裔,流落海外非尔等之过。今日得遇,便是重归华夏之机缘。”
徐寿感激涕零,为表归附诚意,他命族人取来一个保存完好的紫檀木匣。
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卷色泽暗黄却坚韧异常的兽皮地图。
他郑重地将地图呈给刘盈:“陛下,此乃先祖徐福公当年踏遍此岛山川,依风水地脉、草木矿苗之象,耗费心血绘制的《东瀛矿脉推测图》。图中标注了几处极可能蕴藏丰富银矿之地,尤以‘石见’之地(即后世著名的石见银山区域)脉气最为旺盛磅礴,迹象最为明显。”
“只可惜,我族人丁单薄,又恪守避世之训,虽知宝藏所在,却无力亦无心开采。今日得遇明主,此等天地精华,理当奉献于大汉,助陛下成就千秋伟业,亦算我族对故国的一点心意!”
刘盈展开地图,只见上面以古朴笔法勾勒出倭岛山川形势,几处特定区域标注着特殊的符号和注解,虽与后世精确地图不同,但大致方位与他所知的历史矿藏位置惊人地吻合!
他心中大喜,这徐寿献图,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从法理和情感上,为大汉开采倭国资源提供了“继承自华夏先贤”的绝佳名义。
“徐先生深明大义,献图之功,朕铭记于心!”
刘盈合上地图,朗声道,“既是徐福先贤后人,便是我大汉子民,何来遗民之说?今后,开矿事宜,关系重大,朕便委任左丞相陈平总揽全局,统筹调度一切人力物力。”
“徐先生熟知此地地理气候、风土人情,更通晓先祖寻矿之法,可在陈平麾下担任首席顾问,一应勘测、选址、招募土人事宜,皆需倚重先生之力。朝廷会全力保障所需物资。”
陈平出列,与徐寿相互见礼。
陈平心思缜密,长于谋划,深知陛下对此事的重视,也明白徐寿的特殊价值,当即表示必与徐先生精诚合作。
徐寿更是激动万分,不仅是因为得到了承认和重用,更是仿佛看到了族群重新融入华夏文明母体的希望,连连叩首谢恩。
矿脉位置既定,接下来便是大规模的开采。
如何有效利用倭国本地的人力资源,同时避免引发新的动荡,成了关键。
刘盈并未采取简单的强制征发或奴役政策,他深知那只会埋下仇恨的种子,消耗宝贵的监管力量。
他颁布了针对归顺倭人的“以工代赈”令:所有愿意参与矿山建设的倭国降兵及本地青壮,皆可报名。
朝廷按日提供充足的食物——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肉脯”,而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同时,根据劳动强度和表现,发放一定数额的工钱(主要以汉五铢钱或实物形式),允许他们用以补贴家用,甚至积蓄。
此令一出,如同在死水中投入巨石,激荡起巨大反响。
那些原本因战乱失去生计、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倭人,发现了一条可以靠自身劳动活下去,甚至能改善生活的道路。
消极的抵抗和暗中的械斗几乎瞬间消失——因为所有人都忙着去争取那份能带来温饱与希望的工作名额。
力气被引导向了开山、碎石、搬运、修建矿道等生产性劳动中。
而从大汉本土迁徙而来的百姓,其中不少是退伍老兵或有经验的工匠,则自然成为了管理阶层和技术核心。
他们负责监工、记录工效、传授更高效的采矿技巧、管理工具和物资发放。
汉人的身份和朝廷的授权,使他们拥有天然的权威,而“以工代赈”政策带来的稳定秩序,也减少了管理的难度。
一种基于劳动和报酬的、相对公平的秩序逐渐建立起来,虽然汉倭之间仍有界限,但至少在同一目标下,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在陈平的周密组织和徐寿的精准指导下,开采工作迅速展开。
汉人负责规划和技术指导,倭人提供主要劳动力。矿坑沿着推测的矿脉走向不断深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和号子声回荡在山谷中。
仅仅过了一个月,在一个夕阳如血的傍晚,位于石见地区的主矿坑深处,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一名倭人矿工一镐下去,刨开一片岩壁,露出了后面在火把照耀下闪烁着耀眼银白色光泽的矿脉!
那光泽纯净、密集,远非之前零星发现的矿苗可比。
“富矿!是特大富矿!”
经验丰富的汉人矿监冲上前,用手触摸着那冰冷的银色岩石,激动得声音发颤。
消息像野火一样传遍整个矿区,进而传到刘盈的行营。
刘盈当即起驾,亲临发现地。
他深入矿坑,亲手抚摸着那蕴藏着巨大财富的岩壁,脸上露出了自登陆倭国以来最为舒展的笑容。
这不仅是财富的发现,更是他战略布局成功的明证,是对他穿越者知识有效性的最强力验证。
他环视周围激动的人群,包括满脸尘灰的倭人工匠和目光炽热的汉人士兵,朗声下旨:“此山,蕴藏丰饶,乃上天赐予我大汉之瑰宝,亦是我大汉将士用鲜血与汗水换来之土!自即日起,赐名——汉土银山!以此昭告天下,此间一草一木,一石一银,皆归汉土,永为大汉不可分割之疆域!所有参与开采者,无论汉倭,皆按功行赏!”
“陛下万岁!大汉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震彻云霄,汉土银山的命名,不仅确立了大汉对这片土地和资源的主权,更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宣告。
银矿的发现,如同注入一剂强心针,使得整个倭地开发计划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源源不断的白银,将开始流向中原,支撑起刘盈更为宏大的帝国蓝图。
而徐福后人的归附与献图,则为这一切披上了一层天命所归、文化传承的合法外衣,成为史官笔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