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勋贵和官员,心里所想的其实也差不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大部分的官员对于此事多半也是赞同的,因为大部分的北方官员其实都没有插手南方的走私一事。
事实上就算他们想插手,那些南方的勋贵和东林党也不会答理他们。
因为东林党都是一些南方人,他们根本不愿意接纳北方人,这就导致南北派系形成了鲜明对立。
很快,文武百官们便来到了皇宫之内,众人的脸色看起来都非常精彩,有幸灾乐祸的、也有担心的,气氛格外诡异,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等到众人在大殿上站定之后,一声尖细的声音突然响起:
“陛下驾到!”
这声音如同利剑一般,划破了大殿内的寂静。
只是众人并不感到惊讶,毕竟这么大的事情,今天崇祯要是不出现的话,那才见鬼了。
紧接着,崇祯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随后稳稳坐在了龙椅之上。
朱慈烺同样出现在了这里,坐在了崇祯的左下位置。
随后大臣们纷纷下跪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参见太子殿下,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崇祯道:
“众爱卿平身!”
礼节过后,不等崇祯开口,薛国观便站了出来。
他手持笏板,步伐坚定地走到大殿中央,然后高道:
“启禀陛下,老臣有本要奏!”
一瞬间,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薛国观身上。
好戏终于要开场了。
崇祯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看似平静,实则内心暗流涌动。
因为他自然也知道今日薛国观在朝堂上要奏的究竟是何事,原来今天一大早朱慈烺便匆匆进宫,然后将昨夜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崇祯。
崇祯听闻后,自然也是高兴不已。
随后父子二人便就今日该如何处理开海之事展开了细致的商议。
然而即便心中早已知晓此事,崇祯却不得不在这朝堂之上装作一副全然不知的模样。
下一秒,崇祯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的薛国观,轻声说道:
“薛爱卿有何本要奏?”
薛国观赶忙从宽大的袖口中小心翼翼地摸出一道奏本,随后道:
“启禀陛下,昨日海外的粮食终于运到了京城,臣深知海外物产丰富,若能开海,便可获取更多的粮食和财富,这是臣和几位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共同商议后所写的奏疏,恳请陛下开海。”
说完这话,薛国观双手高高地将奏疏举了起来。
崇祯听到这话,脸上并没有丝毫的表情变化,依旧是那副平静如水的模样。
随后他微微侧过头,对着一旁站立的王承恩使了一个眼色。
王承恩自然心领神会,赶忙走了下去,来到薛国观面前双手恭敬地接过奏疏,然后又匆匆回到崇祯身边,将奏疏递给了崇祯。
而就在崇祯缓缓打开奏疏,装作认真查看的时候,朝堂上的一部分官员已经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开始炸锅了。
他们原本就隐隐感觉到今日的《大明日报》所讲之事定与开海有关,但怎么也没有想到,身为内阁首辅的薛国观居然会给他们玩这一招。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其他的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居然也跟他联合起来上奏疏。
这帮平日里在朝堂上各怀心思的老家伙到底要干什么啊?
内阁、六部啥时候全部站到皇帝那边了?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简直全部成了叛徒!
不少的南方官员更是着急得都快上火了,他们的家族在南方与走私活动牵扯甚深,走私带来的巨额利益早已让他们欲罢不能。
可要是朝廷一旦开海的话,合法的海外贸易必将兴起,他们的家族肯定会受到巨大的利益损害。
更要命的是,这要是朝廷认真查下来的话,保不齐他们也会受到牵连,甚至掉脑袋也不是没可能。
想到这里,当下便有官员忍不住站了出来。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陛下怎么可能违背祖制?再说了,开海便是与民争利,万万不可啊!”
他这话一出,当下又有数十名官员直接站了出来。
这些官员有的面色涨红,有的神情激动,他们齐声喊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一瞬间,一大群官员如同被风吹倒的麦子一般齐刷刷地跪倒在了地上。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崇祯终于缓缓抬起了头,他的目光如同两把锐利的剑扫过跪在地上的众臣,随后说道:
“诸位爱卿且慢说话,等朕看完这份奏疏再说。”
众人听到这话,也只好乖乖闭上了嘴巴,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众人的呼吸声和远处传来的隐隐钟声。
随后,崇祯又低头看起了手中的奏疏。
不过这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因为这份奏疏上面的内容,朱慈烺之前已经给他详细复述过了。
不得不说,崇祯对于这份奏疏上面的内容还是很满意的。
这份奏疏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开海的好处。
它不仅提到了海外丰富的物产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详细分析了开海对于解决国内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那些反对者所担心的与民争利、违背祖制、海盗倭寇等问题,奏疏中也一一进行了反驳和解答。
等他看完之后,随手一将奏疏递给了一旁的王承恩道:
“大伴,将其中的内容大声的念出来吧。”
王承恩听到这话,没有丝毫犹豫,拿起奏疏便大声念了起来。
一时间,尖细的嗓音在偌大的宫殿内回荡开来:
“臣闻海为邦之藩篱、民之利薮,我朝海疆万里,幅员辽阔,然海禁久行,导致商路阻塞、渔樵失业、番米不至,民生日益艰难。
今请弛海禁、整水师,其利有四。
其一,通贸平粮价。
南洋暹罗、吕宋等地,稻麦岁稔,米价低廉,昔海禁未严之时,商舶岁运番米数十万石,京城及各地的米价恒稳,百姓得以温饱。
然今禁海之策,致使水旱之年米价腾跃,百姓苦不堪言,多有饥苦之状。
弛禁则番米至,仓廪实而粮价抑,万民得食,此乃利民之首策也。
其二,兴贸增就业
伴随着王承恩越念越多,那些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海的大臣们脸色顿时就变了。
他们的脸上原本还带着一丝侥幸和倔强,此刻却完全被惊恐和绝望所取代。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份奏疏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从各方面阐述了开海的好处,甚至连他们所担心的什么与民争利、什么违背祖制、什么海盗倭寇之类的问题全部都考虑到了。
再加上今日的《大明日报》说的关于粮价下降的事情,这全部加起来,根本就没法让人反驳啊。
这要是再反对开海的话,那等于说是不让百姓们吃上更便宜的粮食!
搞不好哪天走在街上,他们就会被人从后面敲闷棍。
一时间,这些官员脸色惨白,一个个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他们真后悔刚才没听完这份奏疏的内容就站出来了,这回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不多时,王承恩终于念完了上面的内容。
崇祯目光冷冽的看向众人说道:
“诸位爱卿,这奏疏的内容你们也都听完了,你们觉得开海一事究竟如何?到底是有利于国家还是有害于国家?”
崇祯这话一出口,朝堂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有官员刚准备说话,可突然就在这时,勋贵之首的英国公率先站了出来。
他向前迈出一步,微微躬身,声音洪亮而地说道:
“启禀陛下,老臣觉得这开海一事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的,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还可以从海外运来大量的粮食,以解决国内的饥荒。”
“不瞒陛下说,老臣一大早就拿到了今日的《大明日报》,这《大明日报》说,自从昨天的粮食入城之后,今天的粮价便已经下降到了二两银子一石,对比于两年前的三两一石,足足便宜了三分之一。”
“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可是实打实的实惠,要是没有这海外粮食的话,今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吃不起饭。”
“因此,臣觉得这开海一事势在必行,任何敢反对此事的人都是奸臣,是佞臣。”
好家伙!
听到这话的时候,崇祯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因为说实话,这件事情他其实没有和英国公打过招呼,结果没想到英国公这家伙居然能站出来赞同。
英国公在勋贵集团中威望极高,他的这一开口,无疑给开海之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下一秒,其他几位勋贵也纷纷站了出来,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陛下,臣等也觉得开海一事势在必行,请陛下即刻下令开海。”
“没错,开海乃是利国利民,反对此事的都是居心不良者,还请陛下严惩。”
一瞬间,朝堂的气氛无比和谐,以薛国观为首的内阁以及六部重臣、和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们居然全部赞同开海一事,这顿时让刚才那些祈求不要开海的官员觉得手心都在冒汗了。
文官之首和勋贵之首都支持开海,他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呢?
就在这时,薛国观觉得还有些不够,于是他赶忙冲着人群中一些自己的门生故吏使了个眼色。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北方人,而且都不是东林党。
他们平日里与薛国观关系密切,深受薛国观的栽培和提拔,自然也是隶属于帝党了。
接收到薛国观的示意之后,他们赶忙纷纷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也觉得开海一事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臣恳请陛下开海。”
紧接着,另一个官员也大声说道:
“臣也支持开海!”
随后越来越多的官员站了出来,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开海。
这下子,整个朝堂之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支持开海,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还站在那里。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和南方走私牵扯很深的官员,有的甚至也从事着走私的勾当。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犹豫和恐惧的神情,心中暗暗叫苦不迭。
说实话,要是朝堂之上只有一半人支持开海的话,他们还是可以继续反对的,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和势力。
可是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全部支持开海了,而且开海的理由根本就无法反驳,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更别提以内阁为首的文官、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全部都支持开海,他们的力量已经十分渺茫了,与其这样还不如顺水推舟算了。
想到这里,一些人私下里交流了一下眼神,很快便有人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开海乃是利国利民之事,臣愿意支持开海。”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说道:
“臣也愿意支持开海!”
这下子,倒是让之前那些跪在地上要求不要开海的官员有些像小丑一样了。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尴尬和沮丧的神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眼看着事情居然进行的这么顺利,崇祯心里也是有些诧异。
要知道之前他每次做什么决定的时候,文武百官总是会跳出来反对,搞得他焦头烂额,并且最终会不了了之。
结果没有想到现在开海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会有这么多人支持,实在是让他感到震惊了。
不过嘛,仔细想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朱慈烺可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的。
因此有这样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回过神来之后,崇祯继续说道:
“既然诸位爱卿全部都支持开海一事,那么此事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关于具体的计划该怎么实施,依旧交由内阁和六部商议。”
说话间,崇祯突然又看向了之前那几个跪在地上请求不要开海的大臣,他的目光变得严厉起来,然后说道:
“至于你们几个,到底为何要反对开海?且详细说说,若你们说的有道理,朕便既往不咎,若你们说的没道理,朕必要严惩。”
那些人听到这话,顿时吓得冷汗直流,身体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他们哪有什么道理可讲啊!
总不能直接告诉皇帝,他们的家族也参与了走私一事吧?
这不是找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