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这大明,又要变天了?

他们原本以为支持开海不过是口头上答应一下,然后在明天的朝堂之上站站队、表表态就可以了。

可没想到,薛国观这个老家伙玩得这么绝,居然直接要求他们联名上奏。

这等于是要在明朝的朝堂之上彻底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分割的力量。

如此一来,他们心中那些还有的小九九瞬间就破灭了。

因为只要这份奏疏往皇上面前一递,那么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会知道这是他们的联名之奏,任何一个人都逃不了关系。

而且要知道这是内阁和六部尚书的联名之奏,等于说是代表了文武百官的决定,到时候谁也反对不了。

一时间,他们在心里把薛国观和倪元璐这两个老家伙骂了个遍,却又敢怒不敢言。

但这还没有算完。

下一秒,薛国观又对着随从轻轻点了点头。

那随从心领神会,赶忙取来了笔墨纸砚,整齐地摆放在众人面前。

薛国观看着众人,微微一笑说道:

“除此之外,今日还要劳烦各位辛苦一下,将明日的《大明日报》内容撰写出来,内容也很简单,大概就是开海带来的好处,等诸位写完之后,再综合一下内容,最终就是明天《大明日报》要发表的文章了。”

“另外,据本阁老所知,自从今日这海外的粮食进城之后,城内的粮价就开始下降了。”

“等到晚上之时,粮价下降了大约两成左右,现在一石上好的精粮只需要二两银子了。”

这话一出口,众人的脸色又是一变。

要知道经过这两年从海外运粮的事情之后,京城的粮价其实每年都在下降。

去年下降到了二两五钱银子一石,今年原本是二两三钱银子一石,没想到仅仅昨日一天就下降到了二两银子。

这下降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让众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开海带来的实际影响。

这下子,再也没有人敢说开海的不好了。

因为实打实的,百姓确实得到了好处。

这要是他们再反对开海,那岂不是公然反对让京城的百姓们吃上便宜的粮食?

真要这么干了,估计他们走在路上都得被百姓扔烂菜叶,遭到众人的唾弃。

再者说了,他们都是文臣,文臣最重要的就是风骨和脸面。

这要是真的为百姓做这么一件好事儿,那他们也能得到更大的名利,在史书上留下美名。

想到这里,众人也都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在那份奏疏上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随后,便各自开始撰写文章。

不得不说,这《大明日报》确实是控制舆论的好东西。

以往他们这些朝堂大臣还能利用舆论来影响皇帝的言行举止,通过民间的声音来左右朝堂的决策。

但是现在,这些手段都没用了。

因为只要皇帝控制了《大明日报》,就等于控制了全城的舆论。

皇帝可以通过这份报纸,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传达给每一个百姓,让百姓了解朝廷的政策和举措。

而百姓的声音,也可以通过这份报纸反馈给朝廷,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然而对于这些习惯了掌控舆论的大臣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哎”

突然,有人微微叹了口气,那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如今这天下真的是大变样了,咱们以前的那套根本就行不通了。”

众人听到这话,笔尖微微一顿,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毕竟他们都是位极人臣的大臣,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岂能不知道这话中的意思?

这不仅仅是对舆论控制变化的感慨,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无奈。

然而片刻之后,他们便假装什么也没听到,又继续埋头撰写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只能顺应潮流,否则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碎。

因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才思敏捷,不消片刻,便各自写好了一篇文章。

随后这些文章被聚拢到了薛国观的手里。

薛国观大致浏览了一下,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不住地摇头。

因为这些人写的文章虽然都在说明开海一事,但用词实在是太过华丽了。

满篇皆是之乎者也,引经据典,文辞优美却晦涩难懂。

薛国观不禁在心中暗自吐槽:

这些文章,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啊!

开海之事,本就是为了百姓谋福祉,若百姓都不明白其中利弊,那这文章写出来又有何用呢?

不过这自然也难不倒他,紧接着,薛国观从中挑选了一些合适的、自己没想到的内容。

那些精妙的观点、有力的论据,都被他一一挑了出来,然后他重新组合这些内容,又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开始奋笔疾书,写了一篇白话一些的文章。

写完后,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语病,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后薛国观将文章递给身旁的大臣,让其传阅。

大臣们接过文章认真地阅读起来,看完之后,都没有提出什么异议,纷纷表示认可。

最后,众人又乖乖地在文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他们不只在奏疏上签了名字,还在明天将要发表的《大明日报》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一个个名字,如同一个个坚定的承诺,承载着他们对开海之事的支持和决心。

做完这一切之后,薛国观这才缓缓站起身来冲着几位大臣微微拱手说道:

“诸位大人,事已至此,还望诸位全力以赴。”

“明日之后,恐怕你我就会成为朝中大臣们攻击的对象,但还请诸位放心,因为陛下和太子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众人听到这话,也只能对着薛国观拱了拱手道:

“薛阁老放心,我等知晓了。”

紧接着,薛国观当下吩咐一旁的侍从道:

“速将此送往东宫,让太子殿下预览,另外告知太子殿下,若是没什么问题的话,这便是明日《大明日报》的头条文章了。”

侍从听到这话,连忙躬身领命,双手接过文章,随后便匆匆离开了。

其他大臣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惊讶,只是当做什么也没看见。

紧接着,众人也都各自离去了。

只是在离开之时,他们的心情却还是有些沉重,因为不用想也知道,到了明日之时,他们要面临的绝对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

惟一值得庆幸的是,皇帝和太子是跟他们站在一起的,不然他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承受这场风暴。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东宫这边。

此时已经深夜了,但朱慈烺依旧没有睡,因为他一直在留意着薛国观那边的动静。

另外有一件事薛国观说对了,那就是朱慈烺确实一直在派人密切监视着薛国观那边的一举一动。

每隔一刻钟左右,就会有人向他汇报最新的消息。

当得知所有的大臣全部都同意支持开海之后,朱慈烺终于彻底松了口气。

毕竟万一真有人想不开非要辞官的话,他也是会很麻烦的。

但好在事情没有发展到这一步,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些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

不过想想也是,寒窗苦读十几年,又当了十几年的官,好不容易爬到这个位置,谁又会想要辞官归乡呢?

又过了一会儿,就在朱慈烺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他抬头一看,只见马宝马宝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

“太子爷,首辅薛国观薛阁老派人送来了一篇文章,说要请您过目一下,还说要是没什么问题的话,明日《大明日报》的头条便是它了。”

朱慈烺赶忙说道:

“快拿过来看看。”

马宝连忙将手中的文章递了过去。

朱慈烺借着灯光打开文章,然后逐字逐句地阅读着。

随着阅读,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看得出来这是薛国观的亲笔所写的文章,字迹工整有力,透露出一种大气和沉稳。

而且其中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开海之后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从经济、文化到民生,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结尾处还有几位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们的签名,那一个个名字如同一个个坚实的后盾,让朱慈烺感到无比的安心。

看完之后,朱慈烺点了点头说道:

“回去告诉薛阁老,这份文章本宫很满意,就把它当做明天的头版新闻吧。”

“另外事关重大,也不用等到明日早上了,现在抓紧时间开印。”

马宝一听这话,连忙说道:

“奴婢遵命。”

随后便捧着文章匆匆离开了,他的脚步轻快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使命感。

紧接着,朱慈烺又想到了什么,然后又派人去给李若琏传了个话,让他亲自带人在《大明日报》门口等着。

等到最新的《大明日报》开印完成之后,就让锦衣卫挨家挨户的给那些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以及勋贵家门口都送上一份。

做完这一切之后,朱慈烺这才美美的去睡觉了。

毕竟这件事情想要成功也没有那么容易,那些反对者必然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开海,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第二天早上。

天色还没有亮的时候,京城的大街上便已经出现了各色人影。

不过大多数都是准备上朝的文武官员,他们有的坐着轿子、有的骑着骏马、还有的干脆步行,朝着皇宫的方向赶去。

但此时此刻,这些人的手里无一例外都拿着一份最新的《大明日报》。

有的官员坐在马车里,借着灯笼那微弱的光线仔细地看着上面的内容。

有的官员则干脆自己拿着火折子,站在大街上照着上面的内容,全神贯注地阅读着。

等看完上面的内容之后,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因为这上面的内容说的居然全部都是关于开海的事情,而且简直是把开海一事夸上了天。

说什么开海不只能带来更多便宜的粮食,稳定国内的物价,还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丰富百姓的生活。

总而言之,把开海说的是天花乱坠。

更要命的是,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居然还有一连串密密麻麻的名字,赫然便是内阁诸位大臣以及六部尚书们的名字!

这也就算说,这篇文章应该是他们联合所著!

一瞬间,这些官员就知道,这大明,肯定又要变天了。

相比于这些官员,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官员和勋贵早就知道了这些事情。

因为他们家里有很多奴仆,哪怕是晚上也有奴仆在门外值守,所以在看到锦衣卫送来的《大明日报》之后,他们第一时间便将此事通报给了自家老爷。

比如英国公等勋贵就是如此!

早在一个时辰之前,英国公就已经收到了今日的《大明日报》。

不过说实话,英国公在看到上面的内容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丝毫惊讶,反倒是有些幸灾乐祸。

原因也很简单,早在很多年前的时候,英国公就想要插手一下海上走私一事。

因为他知道海上走私获利颇丰,那些走私的商船满载着珍贵的货物,一趟下来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他实在是羡慕的厉害。

毕竟谁会嫌弃钱多呢?

但是英国公很快就失望了,因为他发现那些南方的勋贵和官员根本就不鸟他这个北方的英国公。

主要他虽然是英国公,但是在朝廷里实在是没什么太大的话语权。

朝廷的话语权和权力大多都掌握在那些东林党手里。

东林党人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对于北方的勋贵和官员总是抱有一种偏见。

英国公对此也没办法,只好打消了插手走私的念头。

可谁能想到呢?

如今风水轮流转,现在朝廷要对走私下手了,让他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一时间,他仿佛看到了那些南方的勋贵和东林党人焦头烂额的样子,心中不禁暗自得意。

而且他已经做好了打算,那就是今天早朝上一定要全力推举此事。

因为他知道这肯定是皇帝和太子的主意,这么做等于变相的支持皇帝和太子了,也可以保证他们的家族永远不会衰落。

另外嘛!

就是为了报复一下那些南方的勋贵和东林党人,狠狠的出一口恶气。

他要让这些南方人知道,北方人也不是好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