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脉关系也是生产力

陈卫东:“下来了,在四九城铁路局研究所。”

易中海脸上笑容凝固....

傻柱:“四九城铁路局研究所?哎呦喂,那可了不得,铁老大啊,听说里面待遇,和咱工厂还不一样,有单独的工资体系。”

许大茂:“何止,还有单独晋升体系呢,进了铁老大,那以后就是铁老大的人,去什么单位,厂长都得客气着。”

傻柱和许大茂羡慕不已,陈卫东竟然进了四九城铁路局,原本还以为他能分配到其他地方呢。

以后,可就跟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了,虽然他们是工人阶级,但是许大茂和傻柱都属于服务口。

前程各方面比陈卫东这种技术大学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傻柱得意洋洋,以后出门有得吹了,他何雨柱哥们,亲哥们,是大学生,还在铁道部,这要是说出去,得羡慕死那帮子人呢。

许大茂则是盘算,利用他和陈卫东一个院里的事儿,以后能谋划点什么好处?

对外说他有铁道部关系,还是大学生,一些领导总得给他几分面子吧?

酒局上也有他一席之地。

易中海后悔又难受,当初不该因陈老根性格软弱,就冷眼旁观的老陈家被欺负,陈卫东这小子,当真不简单。

不声不响进了四九城铁路局研究所,就算易中海再不懂大学分配,但是他也清楚,四九城铁路局是顶好的单位。

若一开始交好,有陈老根站在他这边,他将来提升八级工的事情,老陈家说不定还是个助力。

他和杨厂长熟悉,自然知道,轧钢厂很多东西都要仰仗铁路局那边说话,有熟人好办事。

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

刘海中羡慕看着陈卫东,四九城铁路局研究所,还是干部身份,这么好的分配,怎么就不是他儿子的。

阎埠贵眼珠乱转,凑到陈卫东身边:“卫东,你工资每月五十块钱,你爸每月四十二块钱,好家伙,你家条件可不错啊,两个人轻松一百块钱。

你家农村还有口粮,平时买粮食不用花钱,咱院里日子,就数着你家最红火啊!”

杨瑞华:“老阎,你还给算少了,陈家老大媳妇是贤惠的,整天带着孩子捡垃圾,糊火柴盒,一暑假也不少挣,每月十块钱没问题。”

陈卫东皱眉,后世他看剧的时候,很多人说,阎埠贵这人,只是有点算计,没别的大毛病,当时陈卫东不赞同。

连自个儿儿女都算计那么狠,对外人只会更狠。

而且,在这工资透明的年代,他将每家工资家底盘算清清楚楚。

像是今天,陈卫东加上陈老根,再加上家里零活的钱,确实一百多块钱,没人说,没人会多想什么,但是阎埠贵这么一说。

保不准将来院里就有人借钱的。

而且,阎埠贵还会算计,将每月多少钱,多少外快,研究的明明白白。

标准的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它恶心人。

刘素芬一脸憨厚:“三大爷,您这话说的,我家卫东这才刚毕业,比不得您,我前儿阵子隐约听说,您升七级教员了,每月工资四十一块五,加上你家阎解成的工资,于莉是在食品厂吧,待遇也不错,三大妈更是勤快人,每月外快也不少...”

阎解成:“爸,你涨工资了?那你还要我每月上交二十块五,就给我留五块钱?”

院里不少人看向阎埠贵,阎埠贵对外一直说,他是九级教员,每月工资三十二块钱,养家糊口都不够,原来,三大爷都悄悄的每月四十多块钱了?

阎埠贵没想到,刘素芬揭了他老底,当场急了:“陈老大,管好你屋里的,怎么还胡说呢?我什么时候涨工资了?”

刘素芬与人为善,不擅长争执,但是陈卫东还是听着她小声嘀咕:“我听你和三大妈说的呀,本来就是。”

陈卫东看着刘素芬低声嘀咕的模样,像是第一次认识他大嫂,阎埠贵涨工资这件事,在原著隐瞒的死死的,陈卫东穿越者才知道剧情。

他大嫂竟然能知道,这手段不一般啊。

怪不得,都说能在九十五号大院活下来的人不简单,能从建国前活到建国后的人不简单。

“陈卫南屋里的,可从不说谎,一是一,二是二,她说三大爷涨工资了,说不准真的涨了,乖乖,他家现在标准的三职工家庭呢。”

刘素芬顺利转移了火力,让大家伙都对准了阎埠贵家。

刘海中瞪着小狗眼,肚子一挺:“行了,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都安静,”

院子里一片沉寂,三位大爷面面相觑,前阵儿他们还等着陈卫东被分配出四九城,他们好召开全院大会,立个规矩,但现在陈卫东就在四九城,事儿有点难办。

在院里万众瞩目中,陈卫东拿着信件回屋,打开另外一封信,让陈卫东意外的是,另外一封信,竟然是三合屯的田招娣写的,想到那个青春,干净,又漂亮的农村小姑娘,陈卫东嘴角上扬。

打开田招娣的信件,看着小姑娘淳朴的语言,歪歪扭扭的字体,有错别字,还有注音符号的字,总算陈卫东能看明白意思。

“先生,谢谢特地给我留下的识字本,我会努力学习,缩小和先生的差距。”

陈卫东无奈,他哪里是特地给田招娣留下的识字本,他不过顺手而为,想着尽可能多的人学写字。

果然,男人和女人思维不一样。

还想着缩小和他的差距,能缩到多小呢?

看完信件,陈卫东没有着急给田招娣回信,想着等他到单位报到之后,再写信,正好将新的通信地址,寄给田招娣。

小姑娘好学,陈卫东不介意多培养。

陈老根:“卫东,分配通知下来了,什么时候去报到?”

陈卫东:“通知书上说三天之内去报到,我想宜早不宜迟,明天就去。”

田秀兰:“不在家里多住几天?你大姐她们还想回来和你聚聚。”

陈老根:“孩子工作要紧,别耽误孩子工作,你以为大学生要分配四九城容易吗?团聚将来有的是机会。”

陈卫东:“妈,等我工作稳定了,再一起吃个饭,到时候咱一家人照一张全家福。”

听着陈卫东的话,田秀兰心中高兴:“哎,好,听东子的。”

“爸,临走之前有件事,和你说一下,我妈,我大嫂侄子侄女,还有三个姐姐,都是四九城临时户口,这几年,四九城迁入户口,越来越难。

王主任的儿子冯鹏进了东城区组织部,我听他说,到年底,就要开始动员农民返乡,限制四九城人口。

我觉得在这之前,应该先将咱一家子户口挪到城里,至少人人都供应粮。”

这话冯鹏没说过,不过要说服陈老根,陈卫东需要有人替他背书。

陈老根:“那农村的地,可就没了,那是咱的根啊,万一将来....”

陈卫东:“爸,咱建国都快八个年头了,要是能打,早就打起来了。

现在新国家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大鸣大放,农村尤甚,今年公布的征购粮食指标三百五十亿斤,还是必须坚决收到。

但是夏粮的征购,我看过数据,比去年同期少十几亿斤,按照这形势发展,农村口粮会进一步缩短,怎么缩?

缩的就是不在农村种地的这一批人的人头粮。”

陈卫东没法说,五八年就要建立公社,到时候就不会按照人头分粮食,而是人人都靠工分吃饭,不在农村种地的,没工分,没粮食。

只能在城里买议价粮,五八年过去,紧接着就是最困难的三年,陈卫东家这情况,就是再多的钱,也解决不了问题。

陈老根:“你妈的户口,之前我去找过乡里,愿意给迁出,但是迁入四九城,能行吗?”

陈卫东:“你先去找王主任问问,要是行,就直接迁入,在城里至少还有每月定量粮。”

陈卫东这么说,是有把握的,因为扫盲班的事情,王主任欠了他一个人情,现在陈卫东又加入了四九城铁路局,街道办也想要和铁路局搞好关系。

换句话说,现在的陈卫东值得王主任投资。

毕竟人脉关系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