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老那里出来,姜窈的舌尖还残留着砖茶的苦涩。她知道,仅仅靠口头说服是没用的,她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来证明科技的价值,哪怕是在一件小事上。
机会很快出现了,而且就在她切身相关的生活问题上。
研究院生活区的老旧供水系统,因为管道年久失修和本地水质问题,出水不仅水量小,而且时常浑浊泛黄,带着泥沙和铁锈味。这已经影响了所有住户的生活质量,但大家似乎都习惯了,或者说,对改变不抱希望。
姜窈决定就拿这个“水”问题开刀。
她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带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对不同楼层的出水点进行了抽样检测。数据显示,浊度、总硬度、铁、锰等指标严重超标。她又通过卫星地图和有限的基建资料,大致分析了供水管网的布局。
然后,她写了一份简明的报告,附上检测数据和分析,提出了一个“生活区供水系统优化方案”,建议更换部分老旧管道,并加装一套集中式的过滤软化设备。她将报告提交给了后勤部门。
结果可想而知。后勤部门负责人看着报告,苦笑着摇头:“姜组长,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改造管网工程量大,涉及经费也多,需要打报告申请,层层审批,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批不下来。至于您说的那个过滤设备,院里经费紧张啊……”
姜窈早就料到会是这个结果。她本来也没指望研究院能立刻解决。
“如果院里暂时有困难,我个人可以先提供一套小型的、模块化的智能水处理系统进行试点,效果好的话,再考虑推广。费用由我的项目经费支出。”她退而求其次。
后勤负责人有些犹豫,但看到姜窈坚持,而且不用院里出钱,也就勉强同意了,但要求不能影响正常供水,安装需要由他们的人配合。
姜窈雷厉风行,立刻通过自己的渠道订购了设备。几天后,设备到位,她直接在宿舍楼的供水入口处,带领着后勤指派的两个半信半疑的工人,开始安装。
她挽起袖子,亲自上手接线、接管、调试设备。工人们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和那些看不懂的英文标识的精密仪器,面面相觑。这个北京来的大小姐,好像真的有点不一样。
安装过程并不完全顺利,老旧的管道接口不匹配,需要额外改造;电路负载也需要重新计算。姜窈没有气馁,她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现场设计转接口,调整安装方案。她那专注而专业的态度,渐渐感染了旁边的工人,他们也从一开始的敷衍变得认真起来。
秦漠恰好从洞窟工作回来,路过生活区。他看到姜窈正蹲在管道旁,手上沾着油污,正对着一个仪器屏幕调整参数。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为她精致的侧脸镀上了一层金边,与周围粗糙的环境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他脚步顿了一下,眉头微蹙,却没有像上次那样出声斥责,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离开。
几个小时后,系统终于安装调试成功。当清澈、柔软、毫无异味的水流从水龙头里哗哗涌出时,负责配合的工人惊喜地叫了起来:“哎呀!这水可真清!摸着都不一样!”
消息很快传开。研究院的同事们起初不信,直到他们亲自跑到姜窈的宿舍,或者安装了分流净水器的公共水房,看到那判若两水的景象,才不得不信。
虽然这只是一件与核心业务无关的生活小事,但切实改善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不少人看向姜窈的眼神,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好奇和感激。至少,她不是一个只会指手画脚、高高在上的空降领导,她有能力,也愿意动手解决问题。
王副主任特意过来道谢,语气真诚了许多:“姜组长,真是太感谢您了!这可解决了我们老大难问题了!”
姜窈只是淡淡一笑:“举手之劳。”
她回到宿舍,用净化后的软水泡了一杯自己带来的明前龙井。茶叶在晶莹的玻璃杯中舒展,清香四溢。她看着窗外逐渐笼罩下来的暮色,戈壁的风依旧在呼啸。
第一场小小的博弈,她赢了。但这只是开始。她知道,更大的挑战,关于理念、关于信任、关于如何用代码叩开千年艺术大门的硬仗,还在后面。
而那个叫秦漠的男人,他沉默离开的背影,又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