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色彩的“灵魂”之争

尽管首战告捷,但姜窈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很清楚,一幅飞天的成功复原,并不意味着整套技术已经成熟。它更像是一个“概念验证”,证明了这条路的可行性。但要真正实现大规模、高精度的数字化保护和修复,还有无数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最大的瓶颈,依然在于色彩。

飞天复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秦漠那近乎“灌输”式的知识输入和严苛的艺术把关。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且不可复制。总不能每修复一幅壁画,都需要一位像秦漠这样的顶级专家全程贴身指导。

姜窈的目标,是让AI能够真正“理解”敦煌色彩的底层逻辑和美学规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庞大、更加精细、更加智能的“敦煌色彩知识图谱”。

她带领周韵和马跃,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战。他们试图将秦漠之前提供的所有知识点、参考文献、参照壁画,以及研究院能提供的所有历史颜料分析报告、气候环境影响数据等,全部进行结构化处理,输入AI模型,希望它能自己总结出规律。

然而,结果并不理想。

新选择的几幅用于测试的壁画残片,AI还原的色彩虽然比最初好了很多,不再艳俗,但总是显得“呆板”,缺乏那种由内而外的“气韵”和“灵魂”。用秦漠的话说,就是“形似而神不似”,“色彩对了,但‘活’气没了”。

“问题出在哪里?”周韵看着屏幕上几幅对比图,有些气馁,“我们输入的数据已经够多了啊。”

马跃分析着代码:“可能是关联性学习不够。AI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在A条件下用B颜色’,但它不理解为什么用B颜色,以及B颜色在整体画面中应该如何‘呼吸’。”

姜窈盯着屏幕,眉头紧锁。她知道马跃说到点子上了。艺术不是简单的拼图,色彩的运用涉及到复杂的构图平衡、情感表达和文化象征,这些是目前的算法难以捕捉的“隐性知识”。

就在团队陷入僵局时,孙志远副院长带着几个人“恰巧”路过他们的临时实验室。

“小姜组长,忙着呢?”孙志远笑容可掬地走进来,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略显呆板的复原图,“听说你们在扩大研究范围?进展如何啊?”

姜窈礼貌地起身回应:“孙院长,还在攻克一些技术难点,主要是色彩的智能还原还不够理想。”

“哦?是吗?”孙志远拿起一张打印出来的AI复原图,对着光线看了看,又放下,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我就说嘛,这艺术的东西,玄之又玄,哪是机器能轻易学会的?还是要靠我们这些老家伙的经验和感觉。小姜啊,有时候不能太迷信技术,步子迈得太快,容易摔跤啊。”

他看似关心,实则敲打的言语,让实验室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

姜窈面色不变,平静地回答:“谢谢孙院长提醒。我们明白技术的局限性,所以才更需要像您这样的专家不吝指导。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需要过程,我们会继续努力完善。”

孙志远呵呵一笑,不置可否,又“关心”了几句项目经费和设备安全等问题,便带着人离开了。

他走后,周韵忍不住小声抱怨:“孙院长这话说的,好像巴不得我们失败似的。”

姜窈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屏幕上那些缺乏“灵魂”的色彩,目光更加坚定。她知道,来自内部的阻力,已经开始显现了。她必须尽快取得突破,用更扎实的成果来回应这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