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字一金

老年间,燕京人把去外面饭店吃饭统称为“下馆子”。

在1979年,下馆子对于燕京市民来说,还是一桩足以成为谈资的美事。

眼下去一次饭店,哪怕不是知名餐厅,就去街边食堂,一份儿素菜大约五六毛,荤菜就要八毛、一块钱,像是红烧肉、烧鸡之类的大菜,那更是要两三块钱。

这年头大家肚子里都没有油水,总真敞开了吃,饭量各个堪比“良子”,一顿饭花出去七八块钱很容易,就这还没算粮票的消耗呢!

算下来,一顿像样的大餐,竟要花去一个人四分之一的月工资。

这种玩法,谁也不可能常吃得起,也只有特殊情况才舍得掏。

当然了,对于钟友为一家来说,今天这情况也算非常特殊了。

张新言听说钟山请吃饭,郁闷了一天的心情总算有个纾解的由头。

不过他在黄山已久,知道内地收入微薄,还是勉强客套了几句。

“没必要吧,在家吃些家常饭菜也——”

钟山打断话头,直接问道,“——烤鸭怎么样?全聚德烤鸭!或者您喜欢烤肉?还是说咱们去燕京饭店,谭家菜?不过那边您得刷个脸……”

张新言没明白钟山嘴里的刷脸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到烤鸭、烤肉这些词汇,他已经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

黄山拍戏苦哇,当地的饭菜是真没什么好吃的。

再想想反正自己还要跟钟山谈版权,吃他一顿似乎也说得过去?

他清了清嗓子,略略矜持道:“烤鸭烤肉,我都可以的……”

“那就烤肉宛!不过得辛苦您坐在自行车后座了。”

钟山一拍大腿站起来,转身去里屋喊上了早就坐不住的钟小兰,五个人准备出发。

走在前面的钟友为积极响应局长的安排,跟张新言聊着燕京风物。

大管家王蕴如从家里搜罗了一番粮票,全带在了身上,在楼道里拉着钟山问,“你身上钱够吗?”

钟山笑笑,“您放心吧!足有小三十块!”

其中二十块还是今天计财处刚跟钟山结算的《法源寺》前十场演出提成。

王蕴如顿时放下心来,心里想着,不知这小子写了一篇《黄河大侠》又挣了多少稿费?

这样想想,似乎让这个儿子请一顿也说得过去?

至于钟小兰,自然不管那些个,能下馆子就是高呼万岁了。

五个人三辆自行车,从甘家口出发,直奔南礼士路的烤肉宛。

早年间的燕京烤肉,有南宛北季并称,人人皆知。

季氏的烤羊肉、宛氏的烤牛肉,滋味、吃法不同,各有各的立身之道。

几个人去了烤肉宛,此刻饭店里已经挤满了食客,外面还有人在等。

钟山见状,跟张新言要了证件,径直走到柜台,跟经理耳语了一番,对面立刻点头,把他们带了进去。

原本门口排队的青年一看,立刻不干了。

“嘿!怎姆着,排队到他们了吗就往里进?当这些人瞎呀!”

哪知经理硬气得很,“不好意思,人家招待香江同胞,麻烦您通融通融。”

青年一听,也没了脾气,干脆蹲下骂骂咧咧,只能认栽。

钟山几人狐假虎威地进了烤肉宛,只看到一个厨师正在现场制作烤肉,围绕这一圈圆桌个个坐满了人,大厅里连下脚的地方都不多。

哪知经理领着几人走到后室一间空荡荡的小厅里,陪笑道,“这里是店里平常存放东西的地方,正好今儿个空了,您几位稍等,马上给您上餐具。”

钟友为闻言,只觉得幸运,可一旁的钟山只是笑而不语。

他低声说道,“经理倒是会说话。这地方这么干净,恐怕是日常留出来招待贵客的,什么存放东西,无非是有个说法罢了。”

几人闻言恍然大悟,果不其然,两分钟的功夫,一张蓝布圆桌,五张软凳,五副崭新的餐具整整齐齐摆在屋里,一切的尺寸都刚刚好。

大伙落座,钟山从经理手中拿过菜单,递给一旁的张新言,“您看看?”

张新言接过来,只觉得菜单粗陋,内容也只有烤牛肉、烤牛肉、烤羊肉和几种青菜,他沉吟片刻,随便点了两样凉菜就递了回来。

钟山却非常豪气,他扫了众人一眼,看向经理,“拿手菜再挑两个,烤牛肉先来五斤,再来三斤烤羊肉,你安排人一斤一斤烤,慢慢上来,再拿六瓶五星啤酒,要冰镇的。”

张新言听他点菜吓得要命,劝道,“钟山,一个人一斤多肉哪里吃得完?太多了吧!”

钟山却笑道,“这鲜肉过称,烤熟了也就是六两沉,我还觉得这些不够呢!吃吃看!”

张新言见状也不再劝阻。

不多时,第一波烤肉上了桌,从炙子上刚刚烙熟的新鲜牛肉带着扑鼻的焦香,顿时引得几人胃口大开。

果不其然,烤肉上来就是一扫而空。

钟友为和王蕴如刚开始还勉强保持几分矜持,钟小兰哪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干脆化身猪猪女侠,敞开肚子狂炫。

张新言尝了一口,立刻被这里的烤肉技艺打动,筷子根本停不下来。

吃了一阵,他自觉差不多了,可看着端上桌的烤肉依旧被一盘盘消灭,他也终于认清了眼下普通人的食量有多离谱。

至于钟山,则是一边吃一边张罗着张新言一起喝酒。

夏日炎炎,冰爽的啤酒配上烤肉,简直是人生最美好的感受。

在座的人面前都倒上了啤酒,就连钟小兰都有份,几人推杯换盏一阵,肚子里填的差不多了,才终于慢条斯理起来。

张新言听着钟友为聊了一阵烤肉的学问,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了钟山身上。

吃了一晚上饭,也不能忘记主菜啊。

“钟山,虽然是初次见面,但《黄河大侠》我都不知道自己看过多少遍了……”

张新言放下筷子,由衷夸赞道,“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适合改编的小说,一点多余的情节都没有!刚才听你父亲说你还做过话剧,不愧是人中龙凤啊!”

钟山心想废话,老子就是拿电影改的,不适合才有鬼了。

不过他还是谦虚了一句,“张导演过誉了,内地像我这样的文艺工作者还有很多!”

张新言根本不信,在内地这段时间他大概明白钟山这些人的集体思维,不过他也没多说,只是盯着钟山,直奔主题。

“说了这么多,饭也吃得差不多,我身为一个导演,从黄山跑到这里找你,诚意你是看得到的……所以,《黄河大侠》的电影版权,能否卖给我们长城公司?”

此言一出,钟友为和王蕴如也缓缓停下筷子,生怕干扰到这场关键谈话。

只有钟小兰依旧跟无底洞一样,依旧夹着鲜嫩多汁的烤肉,蘸了调料猛塞进嘴里大口咀嚼。

钟山张新言开口,干脆放下筷子,端起了酒杯。

“能够承蒙张导青眼,我诚惶诚恐啊!我先干了这杯!”

说罢他把酒杯里的啤酒一口闷掉,擦擦嘴,看着张新言,眼神逐渐认真起来。

俗话说先礼后兵,自己刚才反正是客气完了。

他敲敲桌子,“《黄河大侠》三万字,在故事会拿到的顶格稿酬,其实也就210块。”

“但我知道,香江的剧本可是很贵的……我可以答应版权合作,但是你别糊弄我,既然是拿到香江拍片,价格就要要按香江的来。”

张新言重新审视着钟山,只觉得仿佛看到了一个异类。

倒不是钟山的提议有多么离谱,而是在内地见到了太多耻于谈利的现状之后,他觉得钟山的表现跟那些人格格不入。

想当初自己跟黄山谈电影拍摄费用,对方不但收费奇低,甚至还安排了几个向导、派了两辆车协助拍摄,等他问到费用时也只是大谈同胞情深。

而自己以往所知晓的香江购买内地版权的案例,也大都象征性地给了几百人民币,对面便不再多要求什么。

到了钟山这里,张新言只觉得坐在自己对面的是另一个香江人。

此时,一旁的钟友为低声道,“小山啊,按香江价格是不是有点不太好,毕竟大家都是同胞——”

“对啊!都是同胞,所以一家人就别说两家话嘛!”

钟山扬声说完,直接杀死聊天,从头到尾眼睛就没离开张新言。

张新言想了想,解释道。

“按照香江的办法倒也可以,香江的稿酬约莫在10港元到上百港元不等,最顶尖像倪匡、金庸他们,稿费可以达到千字两三百元,当然我说的是稿酬,电影改编权的话,还要看实际价值,不过一般也就是稿酬的5倍左右。”

钟山笑道,“张导你解释得这么明白,不妨开个价?”

张新言也不绕圈子,伸出手掌,“五千,如何?”

钟山挑眉,“你说的是人民币?”

张新言摇头,“当然是港币。”

此时人民币跟港币的官方汇率大约是1:5,换言之,张新言磨蹭半天,只开了个一千人民币的价格。

这要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高了,不过钟山却不满意。

他看着张新言,摇摇头。

“张导,如果您有诚意,我觉得我的稿子至少值一个价格。”

“什么价格?”

钟山缓缓说道,“一字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