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丁香花开呀开

人间四月,法源寺的丁香花终于开了。

此时的法源寺里游人如织,不再是钟山上次来时的静谧。

寺庙是个好道场,各路人等都曾在此流连。

抛开《法源寺》话剧里的人物不谈,袁崇焕曾停灵此处,齐白石在此衰年变法,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或许就带着丁香的影子。

钟山跟林钊华迈步进来的时候,庭院里所有人动作整齐划一,都仰着头观望,保持一个姿势直到脖子酸了为止。

抬眼望去,粉紫色的花朵挂满枝头,如同繁星点点,丁香花开得正好。

恰巧此时寺庙内的海棠花也在盛开,两种花朵一浓一浅,相映成趣,偶尔有微风吹过,红墙黛瓦间花香袭人。

俩人往里走,就见一个游客摇头晃脑地赞叹,“真漂亮啊,法源寺丁香不愧是京城四大花事之首!”

林钊华听到这话直接咧嘴笑了。

钟山歪头看他,林钊华笑道,“一看就是附庸风雅。”

“怎么说?”

林钊华解释道:“我虽然老家是天津的,可也知道一些旧事。

“过去燕京城确实有四大花事,讲的是四座庙、四种花: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和法源寺的丁香,不过现如今崇效寺和极乐寺早没了,天宁寺也没芍药了,这法源寺的丁香,别说四大花事之首,你说他是第几都成!”

他说话声音不大,但却稳稳当当送到刚才那人的耳朵里,引得那人面色变幻,一阵尴尬,慌忙离去,这情景反倒是把钟山逗乐了。

俩人迈步向里走,找了个素净地方坐下。

林钊华从包里掏出剧本,眼神认真起来。

“我得先跟你说明白,话剧剧本虽然是你写的,但是导演的工作是我来做,你别指手画脚。”

钟山闻言不置可否,只说“这要看你想怎么做。”

林钊华也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翻开剧本跟钟山讨论起其中的细节。

“咱们先从置景说起吧,说实话,《法源寺》这戏是临时加进来的,虽然给了半年时间筹备,但院里能拨多少经费,不好说,所以场景尽量简单一些。”

“反正你这个故事都是在法源寺发生,干脆就拉一个背景布,画上法源寺的寺庙大殿,再加个法海真源的牌匾,从头到尾一个样,怎么样?”

钟山并无意见,“行!”

“服装方面,之前茶馆有一些备选的清代服装,应该还可以用,这样就做一些官服,还可以省一些费用。”

“行!”

林钊华一连提了几个问题,钟山都毫无意见,林钊华见状,只觉得非常满意。

说完了硬件问题,他开始大胆阐述自己的创意。

“虽然你这个故事后来编辑修改了幕间过度,但是我觉得还是不要拉幕,到时候灯光一黑,装置组直接推布景和道具,尽量缩短换道具的环节,把情节拉得更紧凑一点。”

没想到钟山这次却摇了摇头。

正当林钊华以为钟山不同意的时候,钟山却说,“你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是不妨大胆一些。”

林钊华顿时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一样。

平日里他在院里排戏,每当有些新点子,所有人都劝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或者干脆说“没必要纠结”。天长日久,林钊华在人艺已经成了知名刺儿头。

万万没想到,自己这种“点子王”居然有一天被人认为不够大胆。

这倒是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林钊华挑眉,“那你的意思是?”

“其实我觉得岂止是不要拉幕,连光都没必要打得太黑,分出主次来就行,前面该说话说话,后面该干活干活。”

“啊?”林钊华愣了,“那不全露了吗?”

在话剧舞台上,非表演人员在舞台上行走,几乎可以算是舞台事故了。

钟山一摊手,“本来场景就是寺庙一群沙弥打扫寺庙、接待香客,既然如此,安排‘沙弥’们搬搬椅子,推推屏风,只要装置组穿上和尚衣服,头发剃短一些,在庙里搬东西难道不是很合理吗?”

林钊华眼前一亮,不过还是有些迟疑,“是不是容易出戏啊?”

钟山看着他笑而不语。

林钊华立刻反应过来,直拍自己脑门。

“我怎么给忘了,出戏也是《法源寺》的一部分,间离嘛!”

想到这里他的思路顿时开阔起来,仿佛钻出隧道,忽然看到了大片的原野。

“这一幕,直接让住持给康有为拿话筒……这一幕,慈禧坐的位置靠后,让异禀直接给她递麦克风……等到阵营切换的时候,干脆就让他们自己搬着椅子到处走……”

钟山笑道,“第一幕光绪退场的时候,还可以让他迎着一大堆太师椅走一步停一步,慢慢地看着其他人把椅子搬走。”

“妙!妙啊!这正好能表现出光绪变法维新所面临的的重重阻碍,以及他无法自己排除困难的窘境……”

林钊华的眼神越来越亮,表情越来越兴奋,看样子恨不能马上飞回首都剧场开始排练。

他看着头顶的丁香花,忽然又说道,“要不然弄上个道具丁香花树,到时候异禀摘花,然后丢下花瓣,紧接着就有历史人物出现怎么样?”

钟山立刻摇头,“十几二十个人物,都这么干,那小和尚成什么了?林黛玉吗?”

一句林黛玉顿时打消了林钊华的念头,他沉思片刻,点点头,算是把这个思路砍掉了。

俩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从开篇对到最后,一个个细节思路讨论下来,林钊华已经基本对于排戏有了眉目。

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钟,太阳渐渐偏斜,庭院被春日的暖阳晒了一天,格外舒服。

林钊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抖擞精神,从兜里掏出一包“八达岭”,对着钟山晃晃,见钟山摆手,便自顾自地开始吞云吐雾。

良久,他掐了烟,“走,找住持去。”

“啊?”

“回头还要带演员来体验生活,今天先打个招呼。”

不得不说,林钊华这人是个全才。

俩人朝未开放的内院走去,林钊华不知从哪摸出一个工作证和一封介绍信来。

钟山伸手要过来看,发现工作证虽然还算正常,但后面的时间似乎早就过期了,照片却换过;介绍信下面的印章更是红乎乎一片,根本看不清。

林钊华咧嘴笑道,“甭看了,这章我拿暖壶盖儿弄的。”

但凭着这两样东西,俩人愣是在几分钟之后见到了正在休息的法源寺现任住持。

住持眉须花白,叫作“明真老法师”。

这位法师今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还兼任佛学院副院长,平日里钻研佛法,多有著作,妥妥的“研究僧”。

林钊华见到明真老法师,并不马上讲出来意,反而说道,“法师,我关于佛法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

明真老法师睁开老迈的眼睛,看看林钊华和钟山,又看看一旁的知客僧,有些疑惑。

那表情仿佛在说,“刚才不是说话剧团的吗,怎么还讲上佛法了?”

不过这话显然没说出口,明真和尚还是秉承了职业法师的优良传统。

“施主不妨讲讲。”

“有人跟我说,出世入世,为众生舍身,此即回向人间,如何解释?”

“他认为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是这样吗?”

钟山听闻,心中暗笑,这不就是话剧里的台词嘛,原来林钊华憋着在这儿找答案呢。

明真老法师闻言顿时认真起来。

“以小回大,以事向理,是为见缘起,即见法,即见佛。”

“至于回向后的舍身,便是成菩萨者重返人世,一如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为佛,奉献自己,是功德无量之源。”

看看林钊华,他解释道,“如果像你说的,出世后再入世,回向人间,为了世间的人舍弃自己的一切,可以说那这个人就已经成佛了。”

林钊华点点头,像模像样的说了一句“阿弥陀佛。”

明真老法师又追问道,“这句话很有佛性,不知是谁说的?”

林钊华伸手指指一旁的钟山。“他。”

钟山心想,你应该说谭嗣同才对。

明真老法师闻言,慢慢走到钟山旁边,打量一番,似乎惊讶于他的年轻。

老法师行了一礼,“施主看来跟佛有缘,要不要试试出家?或者来佛学院修行一段时间?”

林钊华见状,眼睛都瞪圆了。

钟山连忙摆手,“我不出家,我回家。”

明真老法师闻言笑笑,也不继续规劝,只是口诵阿弥陀佛。

林钊华这才想起来正事儿还没办呢。

一番交代过后,老法师对于这些俗事并无意见,不过听说排的话剧就叫《法源寺》还是挺高兴,说等排出来了,一定要告诉寺里,他买票去看。

嗯,意向观众 1。

等到俩人走出法源寺,林钊华还在为刚才老法师的言辞惊叹。

他本来就是想试试看钟山是不是在台词里乱写,没想到住持的评价这么高!

这个钟山,果然有点东西。

走出法源寺门口,推上自行车,此时夕阳渐渐沉落,林钊华扭头问道,“你家在哪,我把你送回去?”

钟山笑笑,“是我自己把自己送回去吧?”

“那不重要。”

钟山抬头看看太阳,想想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干脆说道,“先不回家,咱们先去另外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