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西征前
从西侧的舒什塔尔,到巴姆和锡尔詹,贵族们和地方上的各种大人物,开始就地强行徵调年轻人进入军营。
因为连年的战乱,波斯的农民赋税极其的重,尤其是租赁土地进行耕种的佃农阶级,失去纳税能力的农奴也只能加入军队,混吃一口军中的拨粮。
波斯普通人或许因为地理因素,都比较富裕,但面对现在极其高昂的田租和农业税,都落得个纷纷破產的残酷下场。
现在的农业税实在是贵,是战爭前的三四倍之多,这也导致了粮食价格飆升,而飆升的粮价让波斯现在的民间,其实一般人很难买的到精细的粮食。
这还只是普通人,像贵族的农奴那可就没人管他们死活了,反正都是死,与其说活活饿死,倒不如加入军队,抵抗异教徒!
这些短期內就开始代替地方军队,参加前线抗击明军的波斯人士气倒是不高,並且饿的面黄肌瘦,跑几十步就能喘上半天,可就算如此,到了孙传庭眼前的时候,这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这可是一下拉出来三十多万人的军队,战斗力再差,也都是青壮男子,波斯的千万人口中拉出这么多人来抵抗明军进攻,看得出也是下了血本,没那么容易应对。
这三十多万人,大明自从打完莫臥儿以及漠北、漠西几场战爭,恐怕再也没遇到那么多的军队了。
波斯人在面对家国生死存亡的时刻,利用自己的那些朝圣者以及普通农奴,可以说手段极其残酷,虽然还远没有说八旗那么狠毒到不把人当人,可这样的一个强国,全力动员起来的男丁数量,占据全波斯青壮的比例也相当嚇人。
波斯人组建了许多的骑兵,甚至还有商人那的几千头骆驼都被带到军营中,当做骑兵坐骑,这些仓促组建的骑兵基本上都是刀骑兵,连使用马上长枪的本事都没有。
对於孙传庭而言,这些军队即將出现在战场上,是一个巨大的阻力,但他也並未急於將战局的变化直达天听,这还没有说,到前线难以为继的时候。
只不过是三十几万新丁充作的军伍,纵然都不是猪狗,而是一个个青壮年的男子,这些波斯內里的兵卒,又有什么能叫大明天兵瞧得上眼的。
这些西域的十几万大军军队中,可是有十万的战兵,很多都是陕甘地区的秦兵,还有一些是归汉的韃靼,像汉兵中的守堡兵,基本上都在西北防备罗剎人,所以孙传庭带来攻打波斯的军队,战力彪悍,也是因此缘由,他才能打崩战线上的波斯兵。
隨著这些波斯军队补充到前线,孙传庭也按照著原来想法,立即执了自己早已制定,尚未实施的进攻路线,这一次为了试探出个完全,还用上了关寧千骑。
这一仗打得却是大大出乎孙传庭的意外,明军两万五千多人,在扎博勒地区对抗四万波斯兵,隨后波斯又有三路援军赶到,很快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两万多明军攻击七八万人的波斯军队的攻守形势。
一千多人的关寧铁骑虽然占据上风,仗著弓箭手长,机动灵活,累次击破波斯的数千刀骑,可迟迟不能全歼,明军是拖到了军粮紧张后,只能选择撤军。
一场大战,明军折损就在三千人左右,算上重伤残疾,只能被迫退伍的兵甲,只怕不下六千多人。
出乎孙传庭预料的是,波斯那些孱弱的新丁,竞然靠著人多,真的打贏了。
当然了,损失上面,明军上的都是阵前老卒,波斯军队基本上都是新兵,波斯人死伤算一块,挤进了两万之数。
这一场算起来,明军还是算亏。
此战之后,至少阿巴斯二世算是终於鬆了一口长气,北方的敌人终於算是被制衡住了,守得住现在的地盘,那只要他等得到奥斯曼的援兵赶到战场,岂不是就可以开始反攻了?
奥斯曼可是真的动了杀招,拿出了自己强大的北方骑兵过来,数量足有四万人,哪怕是对付北方还很虚弱的俄罗斯都足够了。
总之此战的结果,整个波斯都很满意,贵族们宣扬前线终於出了一场大胜仗,说是在北方打退了明军主力,斩杀一万,尸山血海,惨不忍睹。
至於说此消息是否有人相信,取决於前线的调子如何做了。
三十几万波斯兵,的確是充实了两边防线上的波斯防守力量,令北方的明军主力,根本难以建立功勋。
但变化的不仅仅是波斯人和奥斯曼,大明自己也在变化。
入夏就在提的西征,算是被朝野几方势力都明里暗里的通过了。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皇帝放权,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诸多文官势力之间都讲究平衡,出兵的得失,官缺和將门势力的平衡关係,都要算计。
耽搁了小半年时间,到了秋天才有眉目。
朝廷今年税收奇高,尤其是河南、山东两大赋税重地在去年,收成极好,恢復了税收,户部对於朝廷再开大战也是算筹之后,觉得可以支持。
户部觉得国库有钱,支持兵部打仗没问题,那兵部就更没意见了。
大明朝缺的就是金银,从不缺人使唤,大明的官兵多到能驻扎所有的藩国,哪会缺人打仗?
兵部朝会上甚至说了一句大白话,说是“我大明朝两万万口,国库有钱,岂会无兵?”
大明朝的人口还是太多了,而且是每年都是近千万人的增长,哪怕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因为物价贬值而好过了一些,还是有不少人会因为缺钱,期望能当兵吃粮赚银钱的。
这当兵的不打仗,不去砍人的脑袋换取军赏,光靠月餉能有多少银子?
这也是兵部从容,立即支持了朝廷出兵西征的决定。
国库有钱,户部放行,兵部有的是可以抽调的员额兵官,也是没有丝毫问题,那西征的决策就是內阁和皇帝的態度,那就是一个过场而已。
內阁阁老们早已和皇帝串通一起,他们就是起初支持西征的根源,自然就立即通过了。
朝廷通过西征的朝会廷议,兵部立即起草,包括前年就开始討论调拨的西孟出兵五千,还有诸蒙古的归汉们,此战都需要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