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方向正确,月兔计划!

这时,何明华轻声说道:“花旗国不是已经通过租借法案给了他们不少了吗,这个时候还要五艘重型航母.......

看来米字国已经在为战后做打算了!”

张元初摆手纠正:“花旗国援助米字国的航母可不是送,那是通过租借法案出的。

按花旗国法案,战后受援国要么出钱买断,要么按使用期付费并归还。

依米字国现在财政,根本买不起,只能租!最后还得还给花旗国。”

这一笔生意,花旗国可以说是做的稳赚不赔。

别看他们现在不断的将那些生产的武器装备运送出去,大部分都是国库在拿钱垫付。

但在战后,他们的收入就可观了。

给北熊国的那些武器弹药,他们在战场上用了,那就只能是购买了,需要支付大笔的财政。

像给米字国的航母,这就是租借,谁让米字国买不起嘛!

但租借,你这租的东西是要付钱的,不论怎样,这些武器都会给花旗国带来经济效应,这就是租借法案背后的利益。

作战的时候用的爽,但战争结束后,这武器费用都给到你肉疼的地步。

屋里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那杆秤更清了几分。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张元初点头道:

“西大陆的战争进入尾声,花旗国需要时间消化战争红利、回收租借账本、并稳住全球金融—海上通道—科技壁垒三条线。

此刻替约瑟夫去掀桌,不划算!”

..........

西南昌山深处

在西南的十万大山之中,隐藏着无数幽深的密林与不为人知的秘密。

如果说云山深处是天马计划的研究基地,那么昌山深处,则承载着另一项高度机密的科研计划——月兔计划。

月兔计划始于43年5月,是一项旨在探索航天领域的人造卫星研制计划。

自喷射式发动机问世以来,张元初就陆续向军方和科技部提交了多项前瞻性计划。

无论是天马还是月兔,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火箭助推技术。

在张元初看来,既然喷气式发动机已经诞生,推进月兔计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可惜计划开展一年半以来,科研团队始终未能取得关键性突破。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发动机根本没法把卫星推至上万米高空,更别说摆脱地球引力了。

张元初并非科学家,许多技术细节他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月兔计划的持续推进。

无奈之下,科学家们决定暂停卫星本身的研制,转身全力攻关发动机。

经过近八个月的努力,月兔团队终于在发动机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甚至超越了同期溧水研究所的进展。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

所谓的“喷射式发动机”,和后来我们常说的“喷气式发动机”,虽只一字之差,性质却截然不同。

可以说,喷气式发动机属于喷射式,但喷射式却不等于喷气式。

最早期的喷射发动机,实际上是由活塞发动机驱动风扇压缩空气,再点燃燃气产生推力,也叫做热喷射引擎。

后来才逐渐演进为用燃气轮机驱动压缩器,中间还出现过冲压发动机等类型。

再后来,米字国和花旗国借助离心式结构造出了新型喷射发动机,也就是流星战机和P-59彗星战机所用的类型。

而火箭式喷气发动机,则是后来在航天、舰载机等领域广泛使用的类型。

也正是它,将“喷射式”的名称逐渐改写为“喷气式”。

火箭式喷气发动机最初由汉斯国国在二战末期研发,目的是延长导弹射程。

战争结束前夕,该研发已完成近八成,只差最后的试验验证。

然而汉斯国国战败,这些技术成果被花旗国和北熊瓜分,也奠定两国日后航天科技的基础。

月兔团队所突破的,正是火箭式喷气发动机。

但与汉斯国国用于导弹的涡轮冲压喷气发动机不同,他们的目标是航天用途。

科学家们从早期试飞数据中推断:大气层外可能没有氧气,因此必须自备液氧助燃。

于是他们研发出了涡轮火箭喷气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不依赖大气中的氧气,结构相对简单、体积也更小,但代价是燃料消耗极大,喷焰中心温度高达3500℃……

月兔计划实验室深藏在川南的昌山山区,与川西北的天马研究室相距数百公里。

虽相隔甚远,但两地在建设逻辑上一脉相承。

月兔的实验室同样依山而建,掏空山体,规模甚至比天马还要大上数倍。

这里的安保也极为严密,常年驻扎着一个一线步兵团的兵力,守卫着这座山的秘密。

山谷中,一座高约十二三米的钢架巍然矗立。

上面安装着一台发动机和其他复杂设备,这正是月兔计划新研发的火箭式喷气发动机。

今天,是它的第一次点火试验的日子。

只有啃下发动机这块硬骨头,月兔计划才能继续往前跑。

否则,一切关于“卫星”的想象,都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