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到工地,一名头戴安全帽、身穿灰色工作服的脚盆国人朝这边走来。
“我是工头山村雄一郎,您好!”
山村雄一郎一看郑青这行人,就猜到是交通部来的领导,赶忙上前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打招呼。
他在天朝这两年,也算勉强学会了些汉语,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王清明并没透露郑青是交通部部长,只安静地站在一旁。
“我刚到的时候就听说,今天你们这儿又有三个人因为安全措施没做到位,掉下悬崖了!有这回事吗?”
郑青望向对岸正在施工的人群,眯着眼问道。
“是啊!他们确实没确认安全绳是否牢固,才发生了意外……我已经再次强调,一定要做好安全确认!”
山村雄一郎边说边鞠躬。
“光说可不够!你告诉他们,想早点回家的心情我能理解,可要是连命都没了,还回什么家?”
山村雄一郎只能再次躬身称是。
郑青没在这处工地停留太久,看了一圈、又问了几句王清明工程进度,就动身离开了。
他还要视察其他工地,毕竟这附近不止在修铁路,公路也在同步推进。
不过修公路比铁路安全得多,主要风险集中在隧道开挖时的塌方问题。
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隧道,如今都不是靠纯人工开挖了,这年代还纯靠人力,那不是傻吗?
基本都是靠炸药定点爆破!
而这些战俘出身行伍,爆破根本不用教,自己就会。
但隧道开挖难免会遇到阶段性塌方,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
交通建设持续推进,时间也在一天天过去。
西大陆战场上,汉斯军逐渐失守大部分地区。
约瑟夫这一回运气不错,或者说他的部队总算没让他丢脸。
转眼进入九月,张元初待在五行大楼的时间越来越长。
他不断翻阅西大陆战报和各主要参战国的最新情报。
无论是战况、国内舆论,还是科技研发进展,只要弄得到手的,都一一呈报。
九月十三日终于到了,虽然会议定在十五日召开,但代表团得提前出发。
当天上午,张元初在帝都搭乘新研制的客机起飞。
与他同行的还有六十四架一号喷气式战机。
他乘的这架客机之所以被称为“最新研制”,是因为它采用了涡扇发动机。
这是喷气发动机的一个分支,续航能力超过六千五百公里。
…………
九月十三日,张元初正在飞往雅城的途中,约瑟夫也已抵达当地。
开始布置会场、安排接待仪式和国宴流程,准备迎接来自约翰国、花旗国和天朝的代表团。
这些事宜他在首都时就已经着手策划,此次更是将整套人马都带了过来。
对他而言,这场会议不仅是展示实力的舞台,更是向世界宣示北熊仍是强国的重要机会。
尤其要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利益。
特别是对东大陆的天朝,他一心指望通过这次会议拿回许多东西,比如那块让他耿耿于怀的“共管区域”。
当年形势所迫,他不得不接受共管方案,但这四个字始终是他心里的一根刺。
在雅城的一间房间里,约瑟夫依旧握着他最心爱的玉米烟斗,有一搭没一搭地抽着。
心里盘算着这场会议到底能达成多少目标。
“尊敬的同志,有件事我必须向您汇报。”
一名穿着军装、眼神锐利、眉宇间带着几分狠厉的将领走了进来,正是主管情报工作的贝亚。
“嗯?亲爱的贝亚,是什么事非得现在说?”约瑟夫语气轻松。
战局好转,北熊转危为安、展开反攻,尽管损失不小,但胜利在望,他的脸色也不像以往那样总是阴沉。
“什么?”约瑟夫顿时愣住了,五六秒后才机械地转过头:“你是说……直飞雅城?没在中转站停留?”
他早就吩咐过机场做好接待张元初一行的准备,因为他们理应需要中转。
就算是客机拆设备加副油箱,护航战机也不可能飞这么远,总得中途转场。
他原以为天朝也不例外,谁知他们竟直接飞过来了?
据他所知,就连天朝的H-3战机,最大航程也不过三千多公里……
天朝的H-3、花旗国的“野马”、汉斯的BF109,是当前公认的三大顶尖战机,都经过实战检验。
撇开BF109不谈,H-3和“野马”的航程差不多,最大都在三千公里左右。
..................
“根本没在我国转场,他们是直飞的!
这事儿我已经让各地的情报人员反复确认过了,几个小时前,他们的机队正正从我们中亚上空掠过,现在估计都快到了!”
约瑟夫猛地吸了一口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他没有立即回应,只是用指节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
“直飞?”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你确定情报没有出错?一点中转的迹象都没有?”
“绝对没有!我们监测了整个区域的机场活动,没有任何异常起降记录。”
约瑟夫又深深吸了一口烟,然后缓缓吐出,他的脑子里反复转着一个问题: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说他们的情报系统早就被人蒙在了鼓里?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天朝总能在他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