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殿下,不妥

“从秦王、晋王和燕王开始。”

姚广孝也赞同,解缙提出的建议,道:“新秦王是殿下立的,他一定听从,晋王和燕王最近都表明,愿意支持殿下,他们也不会抗拒。”

他把那些藩王,了解得还是很清楚。

如果排名前三的藩王,都愿意支持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后面的自然不会装傻,也淡定不了。

整一个改革,除了试点做出了成绩,还需要有人带动,才能化解大部分阻力。

朱允熥听着他们的话,也不会闲着,拿起纸笔把这些记录下来。

未来说不定,还真的要按照他们说的进行。

他们所说的,又不无道理。

说得差不多了,他们暂时停下,等待朱允熥的回应。

朱允熥只觉得,要改革必须头疼。

特别是和土地、农业相关。

土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的命根子,哪怕在后世,粮食充足的时期。

农业更是立国之本。

朱允熥想动这两个,要改这两个,未来就算被他们推翻,换一个人当皇帝,都有这个可能性。

就算要改,但也要掌握绝对的武力和军队才行。

这些很不容易。

考虑了好久,朱允熥说道:“你们回去,先完善好,目前还是以试点为主,先把试点的成绩做出来,今天的事情,不要对外说。”

“是!”

他们一起说道。

很快,姚广孝又道:“请问殿下,明天是否有空?”

朱允熥道:“应该有空,如何了?”

姚广孝说道:“如果有空,可以来我们的科学学堂看看,又有新的研究成果。”

朱允熥惊喜道:“真的吗?那就明天,你来安排。”

听到有新的研究成果,刚才的头疼,很快被朱允熥丢到一边。

他们果然,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姚广孝点头道:“好!”

再然后,他们都下去了。

朱允熥开始期待,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何。

完了,他再让蒋瓛进来,让蒋瓛安排一个,比较靠谱的锦衣卫给自己。

蒋瓛推荐了张大宝。

朱允熥是认识张大宝的,之前好几个案子,都和锦衣卫合作过。

在等待的时候,朱允熥再写了一封书信。

看到张大宝进来了,他说道:“你现在去宿迁,把这封书信交给邓辉,他看完了就明白应该怎么做,接下来你要听邓辉的安排。”

柳六拿起书信,送到张大宝面前。

朱允熥再叮嘱道:“尽快赶到宿迁,邓辉那边应该挺急的。”

张大宝很懂事,不问为什么,只接命令,躬身道:“臣命令。”

接过书信,他直接出发了。

又解决了一件事情,朱允熥再想到那个位于巢湖的,白莲教分部。

那些妖人,必须得灭了。

看到蒋瓛还没下去,朱允熥问道:“蒋指挥使应该知道,白莲教的事情了吧?”

蒋峰也是锦衣卫,相关的消息,他一定会往锦衣卫上面汇报。

蒋瓛自然知道,在睢州县发生的事情,躬身道:“臣知道了,陛下也知道了,在殿下回来之前,陛下便让臣全面查白莲教。”

既然锦衣卫,开始查了。

朱允熥想了良久,道:“巢湖那个白莲教,你先派人打掉了,距离应天太近了,再活捉几个人回来问问,他们是否有什么计划,挖出其他的据点。”

蒋瓛躬身道:“是!”

朱元璋只是查,没有马上对白莲教动手,主要也是想等朱允熥出手。

朱允熥又道:“你拿我的令牌,找当地卫所,让他们协助。”

作为皇太孙,他当然有属于自己的令牌。

让柳六递过去,送到蒋瓛手中。

蒋瓛接过令牌,再郑重行了一礼,便退下去了。

把这件事,也安排了一遍。

朱允熥在寻思着,还有没有其他,是没做的呢?

他还是先传六部的人,有事没事都进来汇报一遍情况,好让朱允熥进一步知道,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全部处理完毕,朱允熥再看关于钱庄的事情。

目前钱庄一切稳定。

即使交给朱高炽,让其去开拓的钱庄,都在正常的运营之中,暂无别的问题。

钱庄的进账,还有贷款、存款等业务,全部在运转,即使当初给江南商人那一笔贷款,他们现在都还上来了。

“还款的速度,还是挺快的。”朱允熥心里在想。

这样也能从侧面证明,出海贸易能有多赚钱,那些囤积的货物,只需要出海一趟,就能全部消化掉。

再看关于那些商人的事情,他们暂时安安分分,上交的税,比前些年的,翻了好多倍。

现在国库的收入,也比前几年翻了好多倍。

前不久还有人反对,朱允熥对商业过于重视,但看到了国库的钱后,他们都老老实实了。

因为他们的工资,还是从国库出来的。

如果国库没钱,朝廷又要搞基建,他们的工资只能是拖,至于拖到什么时候,谁也不知道。

以前的老朱时期,没少给他们拖。

现在国库有钱了,朝廷想做什么都容易,即使之前北伐,都不会觉得没钱。

看完了这些,朱允熥叹道:“还是有钱比较好。”

他继续处理,其他剩下的政务。

离开的时间长了,现在留给他的东西,确实还是挺多的。

——

次日,早上。

朱允熥上朝。

刚让他们免礼,户部尚书李焕文首先上前道:“殿下,臣有事上奏。”

朱允熥道:“说!”

李焕文说道:“臣听说,殿下在宿迁做了一个试点,叫做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臣认为此举,大大不妥!”

关于试点的事情,其实早就传回来了。

他们这些文官,全部知道了。

当他们得知,那是朱允熥搞出来的,并且在试点了,所有人都是支棱起来,内心中充满了对这个试点的抗拒。

一旦试点成功,扩大范围了,岂不是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当地一些豪绅地主,纷纷找关系,联系上了他们这些朝廷官员。

他们这些文官一商量,觉得必须要反对,然后也找朱元璋提过此事,但朱元璋直接把他们给赶走了。

他们又比较怕朱元璋,后来不敢再提出,现在朱允熥回来了,上奏的机会来了。

并且整件事,还是朱允熥做出来的。

找朱允熥反映,建议撤销,他们认为是最合适的,坚决不能把这个政令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