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六君子?六土匪!

生产队余会计,他读过三年半小学,也就是陈卫东选的未来小学老师。

他在三合屯算是唯一的文化人,谁家想要和生产队支取现金急用,他负责开具支条,小学当时想要在山上砍伐一些树木搭课桌椅子,也是他写的伐木申请。

谁家猪长熟了待宰了,要他写个批宰申请,谁家儿女谈恋爱,也要他开结婚证明。

还有生产队各种制度,国家政策学习,报纸,都是他给村民宣读。

在陈卫东看来,他是生产队的会计,又是秘书。

像是庄稼地里:“鸡鸭下田损坏庄稼,每只罚款五毛....”都是他写的。

他擦了擦嘴:“要你们参加扫盲班,多读书,多认字,你们非要回家去喂猪,现在丢人现眼了吧?

人家城里运动那叫锻炼身体,那是咱新国家鼓励的劳卫制,报纸上都写了,一百米跑跳远,手榴弹,这个劳卫制二级标准,一百米跑步,是十六秒。

看看小先生那速度,至少劳卫制二级。”

“哎呦喂,先生就是先生,吃饭还不忘响应新国家号召。”

陈卫东一路飞奔,将碗里的葱油饼和鸡蛋吃了大半,剩下的他一个没注意,结果被老大李荣兆半路截胡,给抢走了。

陈卫东也没客气,直接抢了李荣兆半个窝窝头。

六君子?

在吃的面前,那就是六土匪。

田招娣看着陈卫东被众人围攻,又是着急,又是心疼,他干活那么累,吃饭都不能歇歇,也不知道碗里的饭菜,吃饱了吗?

晚上再给先生包一个蘑菇馅的饺子吧。

下午又是热火朝天的一顿忙碌,只不过下午人有点少,因为生产队还得上工,建学校属于村子的义务劳动,没有工分。

就连饭菜都是村子各家凑份子,一人做一碗,送公饭。

陈卫东也没有闲着,忙的热火朝天,一直到傍晚,吕长乐走过来,看着陈卫东,神色复杂:“陈卫东同学,张助教刚请我来,说你在三合屯想要给孩子们办学校,我以为顶多一个扫盲班。

没有想到,你真的为这一座小山村盖起了学校,以后这座村子的孩子们,都可以读书识字。”

陈卫东:“这不算什么,我能读书,不也是人民勒紧裤腰带,用小米供养出来的吗?

大学的人民助学金,餐费,还有学费,没有花一分钱。如今,正是需要我回报人民的时候。”

陈卫东不是顽固不化的读书人,涉及他的毕业分配前程,该往脸上贴金的时候,他毫不含糊。

吕长乐将陈卫东的话记在笔记本上:“村长,陈卫东同学,这小学的名字,想好了吗?”

陈卫东:“还是让老村长取名字吧。”

余会计和老村长对视一眼,“我们想好了,这座学校就叫卫东小学,小学第一任老师,是陈卫东同志。

第二任老师,是余会计,以后我们会将这座小学怎么来的,记载在学校历史中。”

吕长乐:“卫东?好名字,好,我的工作结束了,陈卫东同学,我就先回去了,我们有缘再见。”

“有缘再见。”

告别了人民日报的编辑兼记者,陈卫东再次将手中的活儿忙活的差不多,这才擦了擦汗水。

一群孩子蹦蹦跳跳,围绕陈卫东身边:“先生,歇一歇吧。”

“先生,我们今天上课吗?”

“上课,上复习课,复习我之前教给你们的知识,走,我一边送你们回家,大家跟我一起背诵:

ㄅㄆㄇㄈ加油学,声母韵母同时拼,拼出来了是语言.....”

“ㄅㄆㄇㄈ加油学,声母韵母同时拼,拼出来了是语言....”

现在一九五七年,新国家扫盲班,推行的是速成识字法,学的也不是后世的拼音汉字,而是注音,人们总是称呼它为“曲里拐弯”的符号。

像是“ㄅ、ㄆ、ㄙ、ㄉ、ㄊ、ㄓ、ㄟ、ㄊ“等注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这是新国家第一套公定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的拼音字母。最初有39个字母,后来增加到40个。

它包括浊音声母和入声调类,有尖团之分,以后四九城音为标准,增加了浊声母,供方言注音使用。

要一直到明年,也就是五八年,《汉语拼音方案》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国家才会开始学习后世所用的拼音。

陈卫东每天带孩子上课,下课也会送比较偏远的孩子们回家。

一群孩子围绕陈卫东蹦蹦跳跳,走在乡间小道上,两边田地理,正在忙碌的农民们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笑容:“瞧瞧,先生不在咱村子,这群孩子,没少捣蛋,先生一来,这群孩子学的有模有样。”

“就是,咱村子可是出名了,隔壁村子扫盲班老师,只是一个完小学历的公社干部,但是我们村子,却吸引来一名大学生,说不准,将来我们的孩子,也会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呢,”

“那可了不得。”

田招娣回家之后,忙活一下午,准备晚上的食材,他还惦记着,给陈卫东包一顿蘑菇馅的饺子吃。

田招娣的母亲听着动静:“弟儿呀!你咋这么早就煮饭了?要送公饭是不?天儿还早着呢!急个啥?”

田招娣:“还早?都下晌了……”

“招娣,在家吗?”

“哎,夏木匠,在家。”

夏木匠进屋,看着桌子上白面:“招娣,好生活呀,这将白面都拿出来了,日子不过了?”

田招娣:“今个儿先生轮着来我家吃饭了,我想着先生盖学校那么累,我给先生做点好吃的,余会计,你来有事儿吗?”

“还真有一件事,还必须你去做,咱村子的习俗你知道,上梁的时候,让村子里最好看的姑娘,织一块红,包在梁上。

在盖学校的进度很快,之前让你织的红,织好了吗?”

田招娣看看身后的织布机:“快了,放心,我一定赶趟儿!”

夏木匠离开之后,她轻轻抚摸着织布机,在织布的时候,她似乎想她对小先生所有的情感,都织入这一块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