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周工,我来机务段之后,通过实践,发现了不少蒸汽机车工作中的问题。
我打算先立足于实践,在实践实干中学习,在学习中实干,现有的蒸汽机车的图纸,很多我们国家都不完整,有条件我希望能补足这些图纸和数据。
正如伟人所言:“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干中学是先干后学与边干边学的有机统一。干不是也不能蛮干,要重视调查研究。干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干要不畏艰险、敢于担当,干要创新,学亦要创新。
革命战争如此,铁路研究工作亦如此。”
“干中学?好!好!好!”
周工一连三个好,表示对陈卫东的极大肯定,但是他并未结束询问,而是继续问陈卫东:
“这是你作为蒸汽技术改进小组,你自己应该做的,但针对小组长一职,你想过该如何做呢?”
陈卫东:“伟人说过,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首先将蒸汽机车技术小组团结起来,认真了解各自的优点长处,之后再进行合理分工。
同时也注意各自的相互配合,比如,关于蒸汽止阀的研究,我可以运用统筹工作法,将工作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改变阀头的形状问题,把原来的球形阀头改换成平阀头,平阀头和阀杆之间用螺纹连接,平阀头的顶部放置氟塑料垫,阀杆组成一个新型阀体。
第二部分,为了保证阀芯和阀体之间有良好的密封,就需要将阀口也改成平阀口,这一步需要用平顶铣刀将锥形的阀口铣成平阀口,并加以研磨。
第三部分,就是氟塑料的研究,这需要对接化工厂,看研究进度,同时我可以提供关于氟塑料的研究和生产思路....”
“统筹工作,你想法和思路都非常好,这样,因为这次的蒸汽机车技术改进小组,是在丰台机务段成立,主要技术人员也需要在这里挑选,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去一趟技术科。”
陈卫东跟在周工身后,检修车间技术科的技术员工程师听说刚来的大学生,要带领项目小组,开始进步,那眼神跟看西洋镜似的。
还有人说:“大学生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考上的呢。现在又当项目小组长,这又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陈卫东嘴上没说话,心中骄傲得飞飞的,只是没有挂在脸上。
陈卫东也不知为何他能超出常理,直接成为项目小组长。
陈卫东没有问原因,但心中有对自己的自信,以他年年专业第一的成绩,以他发现了平头阀的改造,总该走出一条路。
出路在人的脚下,但条条大路通向罗马,条条大路又各不同。
他没有冯鹏,于富贵那些人的家世背景,但如今,他也靠自己走出一条路了。
陈卫东在成为技术小组长那一刻,觉得他的视野好像一下提升了,他的见识和思维也开阔了不少。
他很庆幸,他能在这火红的年代,读完大学,进入铁老大,增长了他的见识。
陈卫东脚步轻快,思维发散得很快,这一次带项目团队,是他的一次机会。
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且改造蒸汽机车只是他的一个跳板,他的目标,研究出最强蒸汽机车,再研究出最强内燃机,最强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
甚至将整个铁路段,电气化到智能化,全自动闭塞等等都是陈卫东技术改造的目标,要是有机会,各大车间的机床,压水机等,陈卫东也不想放过。
蒸汽机车技术改造小组,不光是他的跳板,还是他培养一支顺手的队伍,为将来有新项目,人脉资源奠定基础。
陈卫东跟着周工来到技术科,技术科中,此时一群技术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哎,你说,咱这蒸汽机车改进小组小组长会是谁?”
“肯定不一般,我看过研究所这两年的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就是蒸汽机车技术改进,能成为蒸汽机车技术改进小组的组长,恐怕是研究所的核心工程师,只是不知道是哪一位....”
“咳咳...”
陈卫东跟着周工走进技术科,技术科瞬间安静下来。
原先几位大学生此时看到陈卫东,眼神中意外。
于学诚低声和姜文玉说:“我就说,陈卫东是四九城铁道学院的专业第一名,又广播表扬过,没理由选不上。”
姜文玉:“恐怕是周工开始落下了...”
周工:“大家安静一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陈卫东同志,蒸汽机车技术改造小组组长,下面就由他全权负责选择这次蒸汽机车改造小组的成员。”
于学诚,梁军和周成仁几个机务段的风云大学生此时都惊讶的看向陈卫东。
刚进丰台机务段,他们就知道陈卫东是个劲敌,四九城铁道学院专业第一,上过人民RI报,贫农出身,还研究出闸瓦提手。
原本几位天之骄子的,闷声不吭想要和陈卫东一较高下。
但是,还没开始对比,陈卫东就成他们的小组长了?
这可是研究所发起的小组组长,陈卫东这一步跨的忒大。
周工:“这次蒸汽机车改造小组成立原因便是陈卫东同志发现蒸汽机车几种止阀容易产生疵口,他改进了这一问题。”
于学诚倒吸一口凉气,他在技术科才刚了解了蒸汽机车的概况,陈卫东已经开始改进蒸汽机车了?
大家伙看向陈卫东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梁军原本以为陈卫东就是普通大学生,却没想到,如此低调。
研究出改进技术,硬是没听他说过。
“名望值 128,名望值 168,名望值 168.....”
陈卫东眸子微闪,果然,还是搞技术,获得名望值多,这一下,直接让他从三千八百的名望值,增加到五千八百,直接涨了两千,距离十连抽又近了两步。
周工:“陈卫东同志,这里是几位同志的档案,你挨着认识一下,选出蒸汽机车小组成员。选好以后发现不适合,也可以调整。”
陈卫东拿起手中的档案,开始认真看起来,他没有丝毫的怯场,也没有摆架子,就平静的看着档案,再将档案和本人一一对比。
于学诚,周成仁,姜文玉,梁军,原本都是大学生中的天之骄子,起步不乏有和陈卫东同一水平线的,甚至比陈卫东起跑线更高的。
但是都紧张的站直身体,作为新晋大学生,他们太了解这个技术改进小组的含金量了。
一旦进去做出成绩来,哪怕挂个名字,前途都会光亮许多。
陈卫东挨着看了一圈档案:“于学诚,梁军,姜文玉,王福友,周成仁,李文奎,孙庭柱,朱守业,郭禄....就选这几位吧。”
刘小春站出来:“等等!这些人,有中专生,有技术科技术员,他们都能选上,我是大学生,凭什么没有我?我学的就是蒸汽机车。
尤其王福友,他甚至连中专都没有读,是在机务段的夜校中学习才提拔技术员的。”
陈卫东:“刘小春,你戴着粘了污渍的手套,抓着老虎钳就过来,之前是在工作吗?”
刘小春眼神闪烁:“是啊,我一直在机械保温车间段实习。”
陈卫东:“按说,动过机械的,手上确实能沾染上污渍,但是不光手上,还有衣裳上也有,更重要的是,你手套是黑的,手腕却白白净净....”
“我...”
“刘小春,快别丢人了,这些日子在车间,谁不知道你每次领导来了,就戴上有污渍的手套低头干活,领导走了,你就喝水看报纸,别人问你还说要研究技术....”
刘小春低下头,他是大学生,又不是来下车间的,少干点怎么了?
“那王福友吗?他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