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瞒着兄弟偷偷立个功

黄主任技术出身,为人严肃,看起来不好相处,但实际上,这样人,直肠子,有事直来直往,办事更是风风火火。

没等陈卫东回答,他就大步离开。

李师傅:“大学生,来帮个忙!”

“哎!”

“大学生,好好学,机车跑的快不快,全靠我们机修人。”

陈卫东的小发明,让他快速和检修车间打成一片,接下来,他跟着检修车间的工人们开始维修和学习蒸汽火车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蒸汽机车的检修工艺线条粗,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0.1mm,就跟高级了。

实际的操作更为粗放,通常是大锤,二锤,扁铲,撬棍,解决问题。

测量工具用的是内外卡钳和钢板尺,测量一个部件,先用钳卡完了,再去对钢板尺,准确性核查。

一人一个手感,同一个部件,不同任何测量,往往出现多个读数。

大家伙都习惯了,横竖,这东西抗造。

工作小半天,陈卫东手指缝里都是黑泥,身上总是跟烟熏过一样,工作装就跟油包一样。

陈卫东第一次检修的机车是,第一批和平型蒸汽机车,也就是后来的前进型。

这一批机车,普遍有锅炉效率不高、蒸发量不足、高负荷运行时汽水供应困难等缺点,影响了机车牵引效能的发挥。

也是出故障几率最多的一批车型。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的设计中移植了当时毛熊蒸汽机车的设计理论和结构形式。

尽管这些理论和结构在毛熊是行之有效的,但其证明不完全适合新国家的国情。

其实要改进很简单,陈卫东前世就了解过:首先,按加大锅胴直径,增加燃烧室的方案,进行了改进设计。

这一方向,主要是锅炉的改造。

改进后机型,陈卫东有把握让它成为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蒸汽机车。

其次,就是对汽缸机车进行技术改造。这是综合性改造,包括汽缸增加乏汽稳压室,加粗、加快过热管,改装扁烟筒,小烟管增加变阻节流器,加装粘着重量增加器自动控制装置等。改进后的机车预计总效率由8.42%又进一步有所提高。

新型机车的节煤率可望达到30%。

只是,这不是一个小工程,而且,现在,还没人提出前进型机车的问题,陈卫东想要改进,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契机。

这年代,反敌特不是开玩笑的,要是陈卫东拿出的技术或者理论在新国家没见过,分分钟会被请去喝茶。

陈卫东走在走行板上,不停检修,一边顺便看着这一台前进型机车的问题。

也是陈卫东毕业时间点尴尬。

新国家对蒸汽机的研究,日益完善。

陈卫东记得明年,尼德兰明年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宣布退役,世界开启了内燃机时代。

新国家将会开启研究内燃机的进程。

换句话说,就是陈卫东毕业的时间点,正好在新旧时代的交界处。

偏偏,这半年,对陈卫东来说,还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那就从蒸汽机车开始进步。

要改进技术第一步,需要有完整的前进型图纸,这东西难不倒他。

“大学生,大学生!”

陈卫东正在蒸汽机车走行板上,按照李师傅的分配,检修前进型机车的锅炉顶部安全阀、风笛,以及司机室内的压力表、大闸和小闸。

别说身上油污,就连脸上都是油污。

黄主任看着原本白皙的大学生,变成油包,眼神波动,却并未多说什么。

陈卫东从走行板上下来:“黄主任。”

“怎么还没下班?别人都去吃饭了。”

陈卫东:“没有注意时间,再说,还剩下最后一点了,今天忙完,就可以提前完成任务,提高检修效率。”

“好,”

“这是你研究闸瓦提手的奖品,待会吃饭的时候,还会有广播表扬,大学生,可以啊,一来就能上广播。”

“大学生这是开门红啊,比他来的早的几个大学生,可没有这么聪明,今年咱检修车间可是得了个宝贝。”

陈卫东被众人夸奖的不好意思,这闸瓦提手,就是小玩意。

黄主任将搪瓷茶缸往陈卫东怀中一塞:“工作是做不完的,赶紧回宿舍收拾收拾,等晚上,机务段在食堂集体舞会,欢迎你们这一批大学生的到来。

在你们宿舍第一排就有洗浴间,直接去那里洗澡就行,都是免费的。”

“哎!”

陈卫东拎着搪瓷茶缸子走出检修车间,一阵热风袭来,陈卫东只觉得身上油包更加黏腻。

怪不得劳保用品,工装发了两套,这要是一套,当天洗了,第二天只能光着了。

陈卫东拿起搪瓷茶缸子,白茶缸,蓝边,上面红字印刷着“增产节约先进”中间一颗红星,下面写着:“四九城铁路局”。

这样的搪瓷茶缸子,在这年代,到处都是,但是印刷这字样的,可没有几个。

回头拿回去,给他爸,陈老根用。

陈卫东可是知道,易中海也有一个轧钢厂奖励的这样的茶缸子,每次召开全院大会,易中海就拿出来显摆。

陈老根面上不说,但实际上,眼馋许久了。

陈卫东想到小老头拿着茶缸子显摆的画面,忍不住偷着乐。

前世没有的父母亲情,隔辈亲,这一辈子,好像都给陈卫东补足了。

陈卫东一身油包,回到宿舍楼,回去拿了脸盆等换洗衣裳,这才走到宿舍里洗浴。

李荣兆:“也不知道老六怎么样了,我这一天,可真是累死了,绕着线路,走了好几圈,脚底板都起泡了。”

周一循:“我也是,去了就是各种零部件,说是验收,其实直接让我去修理了,这一身工装,直接变成了油包。

哎,羡慕老四这吃货,一来就进了段长办公室!”

“嘿,你们几个够早啊。”

见到几个舍友,陈卫东很惊喜。

李荣兆看着陈卫东,乐了:“我说,老六,你这是去捡破烂了吗?

红衣姑娘要是看着你,指定掉头就跑!”

陈卫东毫不客气,将手上油污给擦上去:“我让纺织姑娘,见你就嫌弃。”

“好你个老六,我跟你拼了。”

在外人面前,一本正经,在熟悉的舍友面前,陈卫东卸下伪装,像是天真大男孩。

三个人借着嬉笑打闹的功夫,成功将张五福的工作装给变成了油包。

张五福:“好啊,你们都冲着我来的,这不欺负人吗?”

李荣兆:“老四,你就认命吧,好兄弟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张五福:“那将你们的纺织姑娘和红衣姑娘介绍给我?”

陈卫东和李荣兆异口同声:“那不成!”

“哈哈哈....”

几个人说笑之间,脱光了衣裳,进了洗浴室,这会儿的洗浴室,还是池子的,没有淋雨,陈卫东看着池子里泡着的一条条赤裸裸的,有点别扭。

在后世,大家伙都是淋浴了,在学校,基本都是分着洗漱,到这里,还得大盆淋雨,看来,得研究一下,弄点淋雨装置。

前生今世,陈卫东都是动手能力强的理工男,小小淋雨装置不在话下。

“我说,行啊,老六,表面上看你白白净净的,实际上,很驴啊。”

李荣兆一句话,将周一循和张五福的目光吸引过来。

四个人拽着兄弟们一阵比较。

“靠!驴老六!”

“再也不要跟老六一起洗澡了!”

三个人背对过去,陈卫东无语:“这不能怪我啊,老天爷赏饭吃不是。”

虽然夏天,但是这个年代,泡澡的机会可不多,一般穷困人家哪里舍得花钱去洗澡,都是家里擦擦就算了。

所以,陈卫东四君子一直泡的全身红的跟大龙虾一样,身体没劲儿了,手指肚儿都抽吧了,才依依不舍的爬出来。

洗漱完成,原先的黑油包变成了俊秀大学生。

陈卫东回到宿舍,换上新的工装,距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他干脆趴在桌子上,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告诉陈老根他现在已经安顿下来,户口和粮食关系,档案也都转入了四九城铁路局。

要是家里四九城户口解决不了,趁着现在,可以用他的工作岗位,走亲友投靠的政策。

给家里写完了回信,陈卫东又给三合屯的田招娣回了一封信,信中他详细写了,没能吃上饺子,很遗憾。

并且告诉田招娣,下次一定。

同时也鼓励田招娣要好好学认字,好好学纺织,还将李荣兆的那位纺织妹子的故事鼓励田招娣。

最后信的末尾,陈卫东将他现在新的工作单位和通信地址告诉田招娣。

信中他还问了关于卫东学校的情况,毕竟,是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学校,那感情,就像是对自己儿子一样。

“老六,走了,去餐厅集体舞会,专门欢迎我们大学生的,今晚上打饭,我们都不用饭票。”

“那得多吃点!”

陈卫东的粮食关系转入了四九城铁路局,在上大学的时候,陈卫东每月按照大学生的定量是二十六斤。

毕业之后,在丰台机务段,就要按照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二十九斤。

这个量,对陈卫东来说,根本吃不饱。

也幸好,因为他工作在检修车间,属于重体力劳动者,由丰台机务段负责补贴六斤粮票,合起来就是三十五斤。

再加上铁道部偶尔开个小灶,可以节省一部分粮票,也能少买点议价粮。

也不怪陈卫东这么精打细算,他原本有一百八十四块五毛,加上月初百分之四十五的工资,二十四块七毛五,还有陈老太太偷偷塞给他十块钱,一共二百一十九块二毛五。

买饭票用去了十块二毛五,买两张邮票,花了一毛三。

算下来,还剩下二百零八块八毛七。

住房机务段提供,但是需要缴纳水电费。

屋子里没炉子,他还需要在冬天之前弄一个炉子,再就是他需要买钢笔,专业书本,设计图也是不小的花销。

二百多块钱,在这年代,按说不少,但对陈卫东来说,远远不够。

现在是五七年,马上就是困难时期,他总得提前囤点粮食,以防万一,他单位吃喝问题不大,但是老陈家农村大家口,老的老,小的小,都拿着陈卫东当宝贝疙瘩。

陈卫东不可能不为他们打算,要是将来结婚,还得准备三转一响....

陈卫东和李荣兆四个人一起走到了餐厅,四百多平米的餐厅,此时已经聚集了不少工人。

除了走班的,值班的,几乎所有铁路工人都过来了,他们也想要见见,大学生。

要知道,这年代的大学生,和新国家的熊猫差不多,珍贵,稀少。

餐厅四周,都张灯结彩,窗户上打扫的干干净净,贴上了各种彩纸和小红旗。

墙上拉着好几条条幅:有“满载超轴五百公里”,“发扬三勤: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增产节约....”

餐厅上面已经站了十六个大学生,加上陈卫东四个人,正好二十个。

丰台机务段牛段长身穿半旧军装:“让我们欢迎新国家大学生,到我们机务段,学习工作。”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牛段长:“我简单讲两点,我们这一批大学生,非常优秀,他们都是来自四九城铁道学院,沪城交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的高材生。

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当扎实,大家要清楚,理论学不好,技术很难走远,我们新国家现在为什么很多好东西都不能自己造?

就是因为我们懂理论的技术人员太少....

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广播表彰一位同志.....”

没等众人回应过来,广播中传出悦耳的声音:

“根据铁道部《创造发明、技术改善及合理化建议奖励条例》,凡是改进运输生产,改善机械构造及生产过程的技术,提高设备,材料,人力的使用效能者,均予以奖励。

第一天入职的四九城铁道学院陈卫东同志,在检修车间,研究出闸瓦提手,让原本两小时只能运送八块的闸瓦,从此一小时就能运送十六块。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蒸汽机车的检修效率,特对陈卫东同志提出表扬,并奖励搪瓷茶缸一个。

陈卫东同志认真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名望值 88,名望值 67,名望值 56......”

李荣兆:“好啊,老六,说好了大家伙一起实习,一起学习,你偷偷立功,都不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