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安得猛士守四方
一百零九、百炼钢为绕指柔
尼国七年6月,尼都。
距离上一场大战已经过去三年了。三年前,300名具装骑兵出征的盛况,在如今的尼国依然是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三年国家没有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导致民间对于军事战争的话题乏善可陈,只得反复咀嚼原来老生常谈的战例解闷儿。
自尼军出兵解救巴国后,整个天下(尼国人眼中的范围)便安定了下来。三年来,随着农耕面积越来越大,王畿与仍旧留在大神山以南、南方部族以北,即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严、首、佘、寇、古、后、蒙、多、圣、夏、叶、石等诸侯国每年都要把农田扩大3—5倍,到今年夏天,王畿和另外12诸侯国加起来共计开垦超过80万亩土地,亩产普遍达到150斤的水平。为了积攒每年扩充农田的种子,这三年全体国民消耗的粮食量被严格限制,百姓的食物依然以肉食为主,牧民们拼命放牧积累食物,依然仅够全国百姓刚刚温饱。随着田亩数量和粮食产量基本能够供养全天下人后,今年丞相府下令,除留足少部分种子以备明年少量拓展农田外,今年全部收成均留给国民自行处理。
消息传出,整个尼国欣喜若狂!
无数的家族,在照顾了整整四五年农田后,终于能够敞开享受田里生长作物的供养。过去几年,虽然尼国人人吃过面食、豆制品,但由于供应量严格限制,根本不能当正餐吃,以至于尼国人反而将面饼等后世的主食当做“零嘴”。今年,算上这些年新内附的半岛南方全部部族(分为晋、楚、吴、越等侯国)以及3年前在翡国、巴国收编的10万难民,超过50万尼国国民平均每人都能分到200斤左右粮食、豆类。虽仍然无法靠着粮食满足全年生活所需,但满足至少半年所需绝对足够,其余时间再用肉食顶一顶,吃饱喝足的日子立等可待。明年丞相府希望全国开垦土地至少120万亩,特别是新加入不久的南方晋、楚、吴、越等诸侯要加紧开荒,凑足200万亩的土地,便可以达到人均4亩田地的“温饱线”——即一点肉食不吃也能满足全年吃饭所需的田亩数。未来,相信更多的菜田、麻田(首建他们已经开发出种植麻做衣服的技术),以及更多可能出现的棉田(3年前新开发的大河两岸土地已经发现棉花种子)均会出现,而尼国目前广大的土地,使“棉粮争地”之类的问题尚远在天边。当尼国各类土地开垦、生产并供养全体国民有余后,还可以向翡国、巴国和北方游牧部落“出口”,换取他们手中的马牛羊,进而用尼国庞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产,最终诱使他们逐渐内附,按照尼国模式全面改造整个国家,最终成为尼国的一部分。
除了农业,尼国的手工业同样未落下,各类工坊层出不穷,靠着原始的手艺和石头、木头、茅草、铜等早期材料和早期器具,工部开发了大量的生活用品,现在仅陶器便有数十种,铜工具更是开发得我都认不全了。三年前,尼国完成了第一辆牛车的发明,现在大城市的路上已经能够看到不少牛、驴,乃至马拉的车子,王畿和严国、寇国等诸侯国已经在规划“尼驰道”和“尼直道”以外的、连接各个大城市的道路修筑了,一旦道路网全面铺开,车辆运输将立即成为同内河运输、海运并重的三大运输方式之一。
而食物、衣物以及各类生活用品的革新,也极大地推动了尼国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尼都和王畿地区,后世早期春秋战国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然初步成型——人们种植农田,饲养牲畜,吃面食、蔬菜、肉类,穿麻衣(少量贵族已开始穿南洲大河(尼罗河)畔生产的棉衣),使用陶器和铜器,以牲畜和车辆、船只作为交通工具,住木屋,修筑城墙和道路,建立集市。除了丝绸和早期的铁农具外,尼都和王畿的居民与后世春秋早期的鲁国、卫国等国的生活已并无二致,在这个时空,一小部分人类跑步完成了数万年的文明演化,并逐步带动其他人迅速进入新生活、新时代。
古丽对我说不要那么累的时候,我曾向她描述过我心目中的盛世场景,那个蓝图的范本便是后世的春秋战国——没办法,要是描述21世纪,我怕被自己老婆当成神经病。而现在,曾经描绘的蓝图正在飞速实现,而知道这个蓝图的少数人——古丽姐妹、哼哈三将他们,也在欣喜地看着理想一步步实现——他们也没有更加激进的蓝图和计划。只有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除了我大脑中关于后世的记忆以外,最重要的基础便是尼国暴增的人口,尤其是能够识字、读写的人口。
当翡国国王问我“对人的执念”时,我一瞬间竟有被人看穿心底的感觉——在这个时空,整个地球的人口不足500万,人类这个群体仿佛在冰期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时倾覆的扁舟一般,时刻面临着灭绝的风险。在前世,最后一次中型冰期降临使500万人的全球人口一度降至不足100万,全部集中于赤道两侧热带及少量温带地区,直到气温再次回升至正常水平,人口方再次增长,并重新占据温带地区,形成新生代的人类文明演化——四大文明古国、三皇五帝等便是这次冰期结束后的产物。当前,最后一次中型冰期刚刚到来,其影响将持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在尼国的守护下,尼国国民基本上能够在严冬免于冻饿而死的命运,翡国、巴国和哥方、曼方、夫方等国则没有那么幸运,每个冬天都会损失百分之几的人口,而更远处未被尼国科技辐射到的世界角落,人口的损失比例则更高。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当前尼国人口已经突破50万,主要集中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其余南洲、地中海诸岛上人口也超过10万,而隔壁的翡国、巴国和“游牧联盟”(哥方、曼方、夫方人组建的松散联盟)均超过15万人,整个“天下”(尼国人眼中的范围)人口接近100万,是历史上该区域人口的两倍,而且正以历史罕见的速度增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这高达几十万国民的基础,开矿、农业、手工业、大型工程项目都需要海量的人口来实现,因此,尼国对于人的保护、爱护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史无前例,受国王对于人口的执念影响,尼国几乎全体国民的营养水平远高于这个时代本应实现的水平,能够享受的物质生活也根本不是原始社会所能提供。在国王和一众大臣、将军们实行铁血征服和一系列战争的同时,尼国的政策始终充满人性光辉,从未因战事紧张或建设任务繁重而降低,全体国民的人均寿命也不断增长,五十多岁身体倍儿棒还能做工的“牛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诸侯国。在尼军和尼国不断扩张的同时,国民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远离饥寒冻馁,这即便在后世也很难做到,而在当下人口较少、自然环境优越(主要是肉类动物较多)的情况下反而可能实现。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在当前尼国“天下”之外,海量的智人群体继续演化并不断扩张,第三波也是最后一波智人已经在非洲南部形成(Y系),即将踏上占据整个非洲的征程,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第二波智人,即O系(后来的东亚人种)和R系(后来的西方人种),在彻底灭亡尼安德特人后将开启大东征,他们一路向东,最终占据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当中的R系成为欧洲、西亚、中亚的雅利安人、斯基泰人,而O系则穿越重重阻隔,占领丹尼索瓦人的地盘后继续向东,最终占据第一波智人(ABCD系)的全部地盘,成为东亚、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其中中日韩越是纯种O系(O3、O2),而东南亚则形成马来人种(O系混合CD系)。
而在这个时空,O系和R系的超过半数人口已被我纳入了尼国或邻国治下,随着农业的快速扩张,脚下土地养活更多人的能力急剧攀升,人们对于迁徙寻找新大陆、新聚集地的意愿反而比历史上小了很多,若放任当前的发展模式,即便冰期结束之后,人口向东、向南乃至抵达东南亚、美洲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扩张,可未必是好事呢……
心绪随着自己在纸上不经意间画出的世界地图草图蔓延,最终,我的目光聚焦到了所在大陆的最东端,两条大河奔流的大平原,以及北面的荒漠和西面、西南面的大山……
现在,它们正在被尼安德特人的“表兄弟”——数十万丹尼索瓦人占据,而在这个时空,尼国的势力抵达这片土地,又不知是何年,而原本的土地主人丹尼索瓦人的命运,亦不知将何处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我有点想家了,但这个时代,没人能理解,也无法跟任何人诉说。